【智库建言】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蔡小平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产业是国民经济基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关系新质生产力发展,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当前,在即将开启“十五五”的关键时期,进一步促进两个创新深度融合,既是我省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追赶进位的迫切需要。
深刻认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内在逻辑。一是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前提和基础。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产业创新和经济增长的源头。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科技创新伴随科技成果的转化、转移、扩散,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新旧产能转换,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提高产业竞争力等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快速增长。二是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落脚点。产业创新为科技创新造福于民提供广阔舞台和可持续成长的深厚土壤,原创性科技创新多在基础理论领域发生,而颠覆性技术发明和科技创新成果主要在广泛的产业应用中使用。多元化市场需求,呼唤更多技术要素投入,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使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
准确把握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载体抓手。一是抓产业导向,提升高质量科技供给。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强化科技产业引导,推动企业瞄准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未来方向,在填补国内技术空白、替代进口技术、新兴产业及重点优势产业领域,提高技术创新针对性,在产业链上下游贯通中找准定位、发挥作用、寻求发展空间。二是强科技支撑,突破产业创新的高技术瓶颈。按产业链规律,拆解全省优势产业链,查找卡点、堵点、盲点,梳理建立关键核心技术需求清单,找准省级重点产业链融链固链供需对接切入点,加强科技与经济、成果与产业、项目与生产、研发与收益的对接,靶向布局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三是“揭榜挂帅”,促进关键技术协同攻关。构建高价值发明专利布局与产业链培育相互支撑的机制,针对超高温熔盐泵、氢能装备等“卡脖子”技术,打造全省“14条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鼓励产业链主、骨干龙头企业“发榜”,高校科研机构、中小企业“揭榜”,撮合供需对接,协同创新。四是育“专精特新”,发展壮大创新主体。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承担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双重使命,是二者深度融合的着力点。要将其作为强科技、强工业关键抓手,加快培育一批专注细分领域、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企业,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持续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政策支撑。一是优化“三支力量”差异化激励。针对承载国家战略科技任务的“国家队”、服务全省产业发展的“地方队”、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体系现代化的“产业队”,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整合地方科研院所,建立针对性强的差异化任务导向与激励机制,提升技术质量和人才储备。二是畅通创新要素自由流动与深度融合。以产业创新为主导,组织高校、科研机构围绕重点产业链上下游核心技术和产品共建专利池;促进职业技术教育与全省产业布局的人才需求、科技创新高度契合、有效对接、高效协同,加快融通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三是促进人才自由流动。建立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机制,构建以创新为导向的科技评价与激励体系,破除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壁垒,推动形成科研与市场良性循环的创新生态。四是增加科技政策性贷款,强化政策性金融支持。优化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金融服务,健全差异化监管制度,完善耐心资本发展环境,打造科技与金融良性互动新生态。
作者为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