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人工智能重构图书馆阅读服务模式

来源/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作者/ 时间/2025-08-21 10:37:43

  □ 王喜娜

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推动图书馆阅读服务模式从传统向智能化、个性化和高效化方向转变。全国各大图书馆纷纷引入深度求索(DeepSeek)等先进人工智能技术,其AI馆员系统在智能问答、资源推荐、个性化服务、深度阅读等方面,展现出显著的智慧服务效能,重构了知识传播与获取的生态体系。

  场景多元化,拓展阅读服务边界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下,DeepSeek等AI技术促使阅读服务场景迈向多元化,服务边界也从有限的物理空间拓展至全域范围。图书馆引入AI馆员,实现了24小时在线咨询服务。无论何时,读者都能与AI馆员展开智能问答互动,获取及时解答。不仅如此,AI馆员还与图书馆管理系统紧密对接,图书续借、座位预约、馆藏查询等一系列操作,均可一站式完成。读者只需通过图书馆网站、微信公众号等便捷入口,便能轻松进入AI馆员系统,享受专属馆员提供的便捷、高效且精准的智能服务。

AI技术借助虚实融合手段,构建起多维度的服务矩阵。它将原本静态的文献巧妙转化为可交互的数字叙事,让阅读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这种多元化场景服务和全域化服务模式,赋予读者更为灵活的访问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图书馆的资源利用率,使每一份资源都能在合适的时间找到合适的读者。

  感知智能化,定制阅读服务供给

在读者需求感知与服务供给方面,人工智能展现出卓越能力。借助自然语言处理技术,AI馆员能够深入分析读者问题的语义,精准把握读者的真实意图,并迅速给出准确答案。资源推荐系统也能对读者的阅读历史、借阅记录、浏览行为等数据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通过智能感知读者需求,从图书馆海量资源中筛选出最契合读者需求的图书、期刊、电子资源等信息,并及时反馈给读者。

这种基于机器学习对用户行为轨迹的持续解析,成功捕捉到读者的潜在知识需求,进而构建起从需求预判到精准响应的闭环链路。这一链路不仅助力读者发现更多有价值的资源,激发其阅读兴趣,拓展阅读视野,还为图书馆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帮助图书馆优化资源配置,让馆藏资源真正“活”起来。

服务精准化,重塑阅读供给模式

精准化的智能问答和个性化的资源推荐,让图书馆不再只是静态的知识仓储,而是进化为充满活力的动态认知枢纽。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读者的角色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单纯的服务接受者和信息消费者,转变为知识生产的共创者。这种读者身份的转换,彻底打破了传统知识传播的单向度结构。

在智能技术的有力支持下,个体阅读轨迹经过算法解析,汇聚形成群体智慧图谱。当读者在智能问答中提出独特见解,在文献评价中留下思想印记,这些数字足迹便构成了知识生态系统自我更新的原始动力。人工智能系统通过持续学习读者的知识交互模式,不断优化服务策略,形成“需求激发供给,供给再造需求”的认知飞轮效应。在此过程中,读者既是知识服务的受益者,更是知识生态的重构者,其主体性价值在数据流动与算法演进中得到双重确证,最终共同塑造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智慧服务共同体。

  赋能专业化,彰显馆员专业价值

在人工智能重构图书馆生态服务的进程中,图书馆员的专业价值愈发凸显,集中体现为三种核心能力:人机协同的智慧枢纽、知识伦理的守护者以及服务创新的架构师。

在技术维度,馆员如同沟通机器与人类的桥梁——人机协同的认知翻译者。面对智能系统复杂的算法黑箱,馆员凭借自身扎实的专业知识,构建起可解释性框架,将晦涩难懂的机器逻辑巧妙转化为富有温度的人文价值。当AI馆员系统输出推荐结果时,人类馆员及时注入专业判断,在算法推荐与知识伦理之间建立平衡机制,确保服务既高效又符合道德规范。

在认知维度,馆员转型为知识网络的拓扑学家。他们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学科洞见,设计知识关联规则、优化算法训练模型,引导智能系统建立起符合学术伦理的知识联结路径。当机器学习模型进行文献聚类时,馆员能够精准纠正算法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让知识网络在保持计算理性的同时,充满人文关怀的温度。

在伦理维度,馆员肩负起数字时代知识守门人的重任。面对算法可能引发的信息茧房效应,馆员主动出击,通过设计认知多样性指标、构建反哺算法模型的知识平衡机制,全力维护知识服务的公共性质。这种守护并非对技术的被动防御,而是积极主动地介入算法训练过程,将公平性、包容性等价值准则深度编码进智能系统的底层逻辑。当智能系统自动生成阅读推荐方案时,馆员的批判性思维能够精准识别算法潜藏的认知陷阱;当读者陷入信息迷航时,馆员的专业干预能够迅速重构知识导航路径,这正是新型图书馆馆员的使命和价值所在。

总之,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深刻地重构图书馆的阅读服务模式。从单一的服务场景到多元化的互动体验,从物理空间的限制到全域化的服务覆盖,图书馆正在经历一场智能化、个性化和高效化的转型。AI技术智能感知需求和精准服务推荐,读者主动参与知识共创,图书馆员算法素养的提升,将图书馆重塑为动态的认知孵化器和多维的价值共创平台。未来的智慧图书馆将超越技术工具论的局限,在算法效率与人文温度之间建立动态平衡,既创造精准服务的科技之美,又守护知识产权的伦理之光。(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