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粒甘香藏沃土!
皋兰禾尚头小麦的“硬核”传承与振兴之路
充满希望的麦田
在皋兰县黑石镇的黄土坡上,有一种古老而独特的小麦品种——禾尚头小麦。微风拂过,一株株小麦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百年农耕文明的故事,每一粒饱满的麦粒都蕴藏着岁月的密码。禾尚头小麦,以其独特的甘香口感和顽强的抗旱品性,成为镶嵌在陇原衣襟上的一粒金穗。如今,在政策扶持、村社发力与农户坚守下,这一“甘味”小麦正焕发新生,书写着“小杂粮”撬动“大产业”的乡村振兴生动注脚。
政策护航
让老品种走出深闺
丰收
“禾尚头不是普通小麦,它是皋兰的‘活化石’,更是农民的‘致富种’。”皋兰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施本贵指着桌上的小麦标本向记者介绍道。据他讲述,禾尚头小麦属旱地作物,因其麦穗无麦芒而得名。皋兰县种植禾尚头小麦始于明朝,已有500多年的种植历史。因其颗粒饱满、富含蛋白质,用它做成的面条,筋道回甘,口感绝佳,是皋兰响当当的“土特产”。2015年,皋兰禾尚头小麦凭借其独特的品质,荣获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成为了皋兰的一张亮丽名片。
但在过去,这一优质品种却面临“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施本贵坦言:“以往农户分散种植,缺乏标准化技术,产量不稳定,没有品牌意识,导致好粮食卖不上好价钱。”为破解难题,近年来,皋兰县农业农村局打出了一套精准有效的“组合拳”。一方面,划定核心种植区,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节水滴灌”等现代农业技术,还联合科研院所改良品种,让亩产量大大提升。另一方面,通过申请地理标志认证,成功擦亮品牌名片,积极搭建平台,推动“小农户”对接“大市场”。此外,皋兰县还设立了专项扶持资金,为种植户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对种植户每亩给予350至400元的奖补,激发农户种植积极性,扩大种植面积。如今,全县禾尚头小麦种植面积已达到约2万亩,总产值达1350万元,成为了皋兰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与此同时,皋兰县积极培育“甘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注册企业商标,随着禾尚头小麦面粉、面条、面片等一系列产品的开发与制作,“甘味”产业链不断延长、附加值也越来越高。
村社发力
把黄土坡变成“金土地”
沿着蜿蜒的山路走进黑石镇大横村,连片的麦田如金色波浪铺展至天际。村党总支书记焦兴全蹲在田埂上,轻轻搓捻着饱满的麦穗,眼里满是喜悦:“你看这麦子,穗大粒满,今年的产量肯定不错!”
作为退役军人出身的村党总支书记,焦兴全身上有着军人的果敢与担当。在担任大横村党总支书记之前,他便是村里的种植大户。“为切实解决好村里闲置土地问题,村‘两委’协调农户流转土地,交由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和种植大户经营。2020年,我带头对村里的闲置土地进行复耕,种了禾尚头小麦,让闲置地恢复成优质田地。”焦兴全回忆道。“别看我们种植的‘禾尚头’小麦个头小,但它的营养价值可不小,价格也比普通小麦要高。”焦兴全介绍。现今,大横村禾尚头小麦的种植面积已达10257.96亩,在他的带领下,大横村成立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皋兰沃达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种植禾尚头小麦510亩,村集体经济因此增加了17万元。
“以前村民靠天吃饭,种普通小麦收入低,不少人外出打工,土地都快荒了。”焦兴全回忆道。2019年村“两委”班子经过多次开会讨论,决定把禾尚头小麦作为“一村一品”主打产业。起初村民们顾虑重重,担心种植风险较大。为打消大家的顾虑,焦兴全和村干部们率先试种50亩,还邀请农技专家上门指导,同时组织村民学习“取经”。当年秋收,试种的禾尚头小麦亩产比普通小麦多卖了500元,村民们这才吃下了“定心丸”。如今,全村90%的农户都种上了禾尚头小麦,连片种植面积达到800亩。
禾尚头小麦内含人体所需的蛋白质等多种营养成份,面筋高、口感好,粉质较细,具有滑润爽口、味感纯正、下锅不烂,吃起来味香耐嚼等特点,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发展这一特色优势产品,皋兰县成立了多家禾尚头小麦专业合作社,构建起了从种植、收购到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村民再也不用愁销路。
农户心声
种出好日子 藏着老味道
对外销售
在晾晒场上,村民正忙着翻晒新收的小麦,金黄的麦粒在阳光下闪着光。不远处的文化墙上,“种好禾尚头,日子有奔头”的标语格外醒目。“这麦子金贵着呢,每一粒都得用心伺候。”57岁的种植户张瑞秀正坐在家门口筛选麦粒,她的双手虽布满老茧,但动作却十分麻利。作为种了20余年禾尚头小麦的“老把式”,张瑞秀对其种植技巧了如指掌。“禾尚头有耐旱、耐瘠薄、耐盐碱性能和苗硬、透砂土力强、不窝芽等特点,很多坡地都适合种植,我们除草从来不用除草剂,都是人工薅草,这样长出来的麦子才干净无污染,品质才好。”她说。
据悉,张瑞秀家今年种了近200亩禾尚头小麦,是名副其实的种植大户。“我们种植禾尚头小麦,不仅把老祖宗留下的种植技术传承下去了,更是种出了好日子,现在年收入基本上也能达到十余万,再加上政府奖补的1.5万,咱们老两口的收入还是挺可观的,比外出打工强。”张瑞秀笑着说道。
在张瑞秀家的一间屋子里,整齐码放着用禾尚头小麦压制的各式面条。她正忙着打包装箱,这些产品将发往慕名而来的顾客手中,也会送达县城的订单客户处。依托着这小小的麦粒,张瑞秀通过加工面条、售卖面粉,把本地特色销往各地,日子因这“金麦”愈发红火。
禾尚头小麦销售门店从政策扶持到村社带动,从传统种植到机械赋能,禾尚头小麦在皋兰大地上扎下深根,结出了累累硕果。这一粒粒带着泥土芬芳的麦粒,不仅承载着老祖宗的智慧与传承,更托举起了乡村振兴的希望。随着品牌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和产业的持续发展,禾尚头小麦必将让皋兰的“甘味”飘向更远的地方,为当地百姓带来更多的幸福与美好,书写出更加辉煌的乡村振兴篇章。
通讯员 刘伟清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鹏伟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