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肃南:守好文化遗产根脉 奏响文旅融合乐章

来源/ 每日甘肃网 作者/ 通讯员 王荣文 时间/2025-08-19 09:42:16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王荣文

近年来,肃南县以守护民族文化生态多样性为核心,通过健全保护体系、完善传承机制、创新融合路径,持续加大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合理利用力度,在守住文化“根脉”的同时,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让千年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机制先行筑根基,政策资金双护航

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主动对接上级政策,近三年累计争取各级非遗补助271万元,为保护工作注入“资金活水”。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肃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申报评审与管理办法》等政策性文件,依法颁布实施《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构建起“政策+法规”双重保障体系。完成县级及以上文保单位“四有”工作,健全长城保护体系与“县、乡、村、文保员”四级文保网络,实现文化遗产保护“全域覆盖、责任到人”。

普查深挖家底清,数据赋能精准护

组建多部门联合普查小组,深入8个乡镇、28个村(社区),通过座谈、走访、影像记录等方式,对30余项各级非遗项目开展抢救性普查,收集有价值线索40余项,调查未列入名录项目14项,全面掌握非遗“生存现状”。同步启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野外调查,复核不可移动文物、登记新发现文物,建立文物资源数据库并与国土空间规划系统共享,为文物保护“精准施策”提供数据支撑。

四级体系强传承,文化成果“活”起来

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公布县级非遗名录43项(含国家级3项),认定各级传承人182名(含国家级3名)。全县现有不可移动文物347处、馆藏文物1452件套(其中一级文物27件套)。编撰出版《肃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图典》《裕固族传统文化图鉴》等书籍及音像制品,推动裕固族文化从“文献记载”走向“活态传承”。

载体搭建优环境,文化空间遍地开

建成国家级“裕固族服饰”传承基地2个、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6个、乡镇非遗培训点8个,6个民俗展厅入选省级“历史再现工程?博物馆”名录,打造多元化文化传承空间。县非遗中心、裕固族博物馆等基地年均接待游客4万余人次,实现保护传承活动常态化、规范化开展。成功创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并修订完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规划纲要》,细化形成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为文化传承营造“沉浸式”环境。

队伍培育激活力,文化名片亮起来

依托非遗工坊、大师工作室年均开展技艺培训3至5期,培训200余人次,将带徒传艺成效纳入传承人考核,年均发放补助40余万元。举办民歌大赛、服饰展演等活动20余场,参赛人数达600余人次,先后有1人入选“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候选名单,1人获评全国非遗工作先进个人,2人被评为甘肃省乡村工匠名师,5人被评为甘肃省乡村工匠,10人在省级赛事活动中获奖。开展非遗“五进”活动300余场次,组织传承人赴新西兰、荷兰等国开展文化交流80余次,让裕固族文化“走出肃南、走向世界”。

融合创新拓路径,文旅发展加速度

深化“民族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在国家4A级旅游景区推出民族歌舞演艺、传统技艺展示、非遗产品展销等文化体验项目,实现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互促共进。引导非遗工坊(裕固族服饰、刺绣)向规模化、品牌化发展,裕固族服饰工坊入选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助力“文化+乡村振兴”。探索“民族文化+文创”,开发特色旅游文化产品200余种,刺绣荷包等文创产品成功入选故宫博物院残疾女性非遗文创展,推动“文化+文创”破圈。投资64万元打造沉浸式剧目《裕固族婚礼》,丰富“文化+歌舞”表达,让文化遗产成为文旅融合“新引擎”。

欢迎全省各地的通讯员踊跃投稿:mrgstx@163.com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