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丁陆军 通讯员 韩美莹
初冬的定西市安定区青岚山乡,晨霜还凝在院角的柴垛上,原坪村62岁的何进成已把火炉烧得旺旺的。淡蓝色的火苗舔着炉壁,映得老人满是皱纹的脸通红。他撮起一撮茶叶丢进搪瓷缸,沸水冲开的瞬间,茶香混着煤烟的暖意弥漫了整间屋子。“你看这墙角堆的煤,黑亮黑亮的,党和政府送的,1.5吨呢。”老人拍着煤堆,声音里裹着笑意,“连炉子、棉衣棉被都配齐了,这个冬天,稳当!”
何进成炉膛里烧的,是青岚山乡“暖冬行动”的“定心煤”。作为村里的分散特困供养户,无儿无女、腿脚不便的他本还为如何运煤回家发愁,村支书王强就带着人把煤送进了院子。“摸排时发现老人行动困难,不光要送煤,还得送上门、堆到位。”王强擦了擦额头的汗,指着院门口的三轮车说,“这1500公斤煤,是我们几个村干部轮流扛进来的。”
在青岚山乡的村道上,印着“暖冬配送”的三轮车成了最亮眼的风景。为让高龄、残疾群众少跑腿,乡里组建了由村干部和志愿者组成的专项配送队。车斗里装着燃煤,车座旁塞着安全手册——一趟配送既送温暖,又讲安全,服务一步到位。“大爷,烧煤要留通风口,晚上睡觉别把炉门封太死。”在原坪村另一户村民家,配送队员李建军一边卸煤,一边掰着指头讲解安全知识,还顺手检查了烟囱是否通畅。“送煤更要送安全,这炭火才能烧得踏实。”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在青岚山乡,这一要求正化作炉炉炭火、件件棉衣的实在温暖。乡民政办的台账清晰记录着每一笔暖冬投入:筹措资金108.80万元,精准覆盖137户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发放燃煤209吨、火炉137个、棉衣棉被209套;发放孤儿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生活补助7.3万元;临时救助金19.45万元及时缓解了困难群众的燃眉之急。
暮色渐浓,何进成的炉火烧得更旺,透过窗户映出一团暖黄。村道上,最后一辆配送三轮车的灯光渐行渐远——车斗里剩余的几袋煤,还要送往山坳里的两户人家。这个寒冬,青岚山乡的炭火不仅暖了屋,更暖了心,让每一位困难群众都能在温暖中安稳过冬。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