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大厂加码“微短剧+”,行业将迎三大变化

来源/ 作者/ 时间/2025-11-26 13:21:34

2025年微短剧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网络视听协会最新测算数据显示,全年产值已接近900亿元,环比增速接近100%,行业正式迈入千亿规模前夜。其中,“微短剧+”与漫剧成为两大新风口,驱动行业高速增长。

一、规模近900亿!“微短剧+”和漫剧成为增长引擎

公开数据显示,2025年微短剧行业全年产值已逼近900亿元。DataEye研究院认为,900亿元的产值,约100%的增速,主要原因或许有几大方面:

其一,产值应该不仅仅是收入,还考虑了各级政府机构的政策资金支持,以及各类机构组织、平台、品牌方的投资,典型如各大互联网平台、长视频平台、网文大厂的重金投入;

其二,微短剧赋能千行百业的全面铺开。如“微短剧+”行动计划,目前已经有学法、科普、学经典、看非遗等,最新还出现了跟着微短剧去运动的新方向;

其三,动画短剧/漫剧(全年在150亿-200亿)的快速增长,特别是AIGC的赋能对产业的加速;

其四,微短剧艺人经纪的快速成熟。围绕艺人/演员的生态,包括品牌代言、直播带货、一日店长、粉丝见面会等业务逐渐成熟。

今年来,“微短剧+”跨界融合与动画短剧/漫剧快速崛起,成为驱动行业高速增长的核心引擎。其中漫剧近半年流水翻了12倍,年内规模有望突破150亿。在“微短剧+”方面,“微短剧+文旅”赛道已趋于成熟,国家广电总局已发布7批“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推荐剧目,累计335部优秀作品入选。

近期,国家体育总局与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启动“跟着微短剧去运动”创作计划,聚焦户外运动、赛事活动、冰雪运动、体育文化、科学健身、“体育+”六大方向。凭借政策红利与市场潜力,“微短剧+运动”有望成为下一个核心增长风口。

上个月,首部健身题材微短剧《手握减脂秘籍,古人被我卷哭了》正式杀青。该剧特别邀请了奥运体操冠军管晨辰、世界武术冠军毛娅绮两位世界冠军出演。除这部健身题材作品外,今年市面上还涌现了“苏超”题材微短剧《“球神”归来》等。

二、大厂在“微短剧+”赛道布局盘点

今年来,大厂纷纷加码微短剧+。以咪咕为例,目前该公司已覆盖“微短剧+科普/非遗/运动/普法/文旅”等多个赛道。具体来看:

在“微短剧+科普”领域,咪咕联合出品的科普微短剧《回到三国当名医》,特别邀请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诊医师黄翔博士主演。该剧将专业医学知识融入剧情,以生动有趣的形式传递科学内容。

在“微短剧+非遗”领域,该平台推出《宫墙厌》《花裙彩面踏春芳》《戏比天大》《东南枝》《婚后第五年》等多部非遗题材微短剧。以《宫墙厌》为例,作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蜀绣技艺应用于服装设计之中。截至目前,该剧的抖音话题量超过1.8亿,在腾讯视频热度达18000,累计分账突破600万。此外,平台推出的《花裙彩面踏春芳》聚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池州傩戏”,《戏比天大》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为叙事核心,《子龙戏骄阳》则聚焦非遗国粹京剧、展现追梦青年奋斗历程。

在“微短剧+普法”领域,平台推出反诈普法题材剧《夕阳下的伪装者》,该剧聚焦针对老年人的“假明星”“AI换脸”等诈骗案件,为社会大众敲响反诈警钟。

在“微短剧+文旅”领域,平台推出《我有一座百宝屋》《孤岛围猎》《独臂刀侠》《我能来回穿梭女儿国》《郑和下西洋:沧海新途》等作品。其中,《我有一座百宝屋》《郑和下西洋:沧海新途》等作品入选国家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推荐剧目。

在此基础上,平台还推出了品牌定制剧《救救阿玲》、传统饮食文化题材剧《厨神》、聚焦乡村老人关怀的《小狗来福》、展现乡村振兴故事的《带领全村人致富》以及抗战题材微短剧《我家后厨通古今》等多元作品,持续丰富“微短剧+”内容矩阵。不难看出,在“微短剧+”领域,咪咕已实现多题材全面覆盖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三、微短剧+,或深刻改变赛道生态

2025年以来,“微短剧+”的跨界融合趋势愈发明显,微短剧正从单纯的内容产品,转变为赋能千行百业的文化载体。“微短剧+”模式的兴起,或将深刻重塑整个行业生态。

(一) 从入局者角度来看,玩家格局可能发生变化。

此前行业玩家以中小影视公司为主,而“微短剧+”的跨界属性打破了圈层壁垒:国家广电总局、体育总局等通过发布创作计划引导方向,网络视听协会、半月谈等机构深度参与内容共创,咪咕等大厂凭借资金与渠道优势加码布局,甚至传统行业品牌(如文旅景区、体育IP)也通过定制短剧切入赛道。未来入局者将呈现“政企媒+大厂+专业创作者”的多元格局,价值观正、符合相关规定,且内容贴合实际使用场景或将成为入局核心门槛,单纯依赖流量噱头的小作坊模式将逐渐被淘汰。

(二)从行业业态来看,上下游也会改变。

上游内容生产端,AIGC赋能让漫剧、定制短剧的制作周期大幅缩短,剧本创作、后期剪辑等环节成本降低,中小创作者可聚焦垂直场景(如科学健身、非遗传播)实现差异化竞争;同时,“微短剧+”要求内容与专业领域深度结合,催生“编剧+行业专家”的联合创作模式。

中游分发端,短剧的播放渠道不再局限于短视频平台,线上平台、体育赛事、文旅景区等线下渠道等形成“线上+线下”联动分发,甚至出现“短剧+赛事直播”“短剧+景区导览”的场景化分发新形式。

下游变现端,从单一用户付费、广告分成,延伸出品牌定制、IP衍生(艺人经纪、直播带货)、场景转化(文旅引流、体育消费)等多元路径,形成“内容生产-分发传播-商业变现”的闭环生态。

(三)从内容价值与用户消费逻辑来看,行业将实现从“流量导向”到“价值导向”的深度转型。

过去微短剧多依赖“爽文套路”吸引用户,而“微短剧+”模式让内容承载更多社会价值——普法、科普、非遗传承、乡村振兴等主题成为新热点,用户在娱乐之外获得知识、文化认同等附加价值,观看动机从“即时消遣”转向“场景化需求”(如为规划旅行看文旅短剧、为健身看运动短剧)。

同时,用户消费行为更趋理性,对内容专业性、价值观正向性的要求提升,倒逼行业放弃低俗化、同质化内容,转向精品化、垂直化创作。此外,“微短剧+”的跨界融合让用户群体进一步扩容,从年轻网民延伸至中老年群体(如反诈、普法短剧)、专业领域从业者(如医学科普短剧),市场从“大众娱乐”向“圈层渗透”拓展,用户生命周期价值显著提升。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