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邂逅美丽村镇,想要体验非遗技艺,甚至迷上了某项运动……越追越上瘾的微短剧“后劲儿”也很大。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正式突破634亿元,每10名网民中就有7人是微短剧观众。
告别粗制滥造“千锤百炼”出精品
“短、平、快”曾是微短剧的鲜明标签,也一度与“粗制滥造”绑定。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发布的《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5》显示,2025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正式突破634亿元,用户覆盖率达68.4%,意味着每10名网民中就有7人是微短剧观众。“碎片化时间+强情绪钩子”的组合让其成为通勤、休息等场景的首选娱乐。但观众已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爽感”输出,对剧情逻辑、制作质感、情感深度的要求持续提升。
随着用户需求升级与市场竞争加剧,微短剧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质量革命,“快的同时要精细”成为新的行业准则,制作端从“追求数量”向“打磨质量”全面转型。
制作成本的大幅攀升成为最直观的升级信号。早期微短剧起步成本仅1万至2万元,多采用简单场景、非专业演员及基础设备完成拍摄;行业发展中期,成本逐步提升至10万至30万元区间;而到2025年,普通微短剧制作成本已稳定在50万元左右,高配置精品剧的投入更是达到80万至150万元。
剧本创作成为核心竞争力,“千锤百炼”成为行业常态。调查显示,一部60集、每集1.5分钟的竖屏微短剧,剧本从大纲到定稿平均要修改8至12稿,极端项目甚至修改20稿以上。编剧、责编、制片人、投流负责人、导演等多方参与意见讨论。为适配竖屏观看节奏、精准设置付费卡点、兼顾叙事逻辑,剧本常需反复调整,有时甚至要推倒主线剧情重新创作。演员与制作团队的专业化程度显著提高,行业门槛持续提升。竖屏微短剧周期紧、特写多、表演容错率低,且观众“认脸”特征明显,导致头部短剧演员资源高度集中,内容平台之间的“抢人”现象屡见不鲜。
在服化道与后期制作方面,精细化程度更是堪比传统影视剧:竖屏景别浅、景深压缩的特点,让道具细节会被“怼脸”放大,尤其是古风、总裁、玄幻等爆款题材,对置景要求高;后期制作上,竖屏短剧要求1.5至2.5秒就有一次镜头切换,情绪“钩子”必须在3秒内抛出,这要求剪辑师帧级剔除冗余内容,同时保证台词逻辑连贯。此外,严格的审核环节也增加了制作难度。
能够盈利,是微短剧行业质量升级的基础。目前,用户付费是核心收入之一,广告变现形式更灵活、深度植入成主流,流量变现靠平台算法补贴,是中小团队重要补充。定制化内容成增长新亮点,制作团队与地方文旅、上市公司合作定制剧情,免费引流实现宣传目标,既降本又能融合景观与文化,给观众独特体验,还能为合作方精准导流,达成双赢。
获政策扶持300余部短剧激活文旅资源
当微短剧的强传播力与地方文旅资源相遇,一场跨界融合热潮正在兴起。“微短剧+文旅”成为政策扶持的重点方向,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24年1月启动的“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持续推动微短剧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截至2025年9月,已有335部优秀微短剧入选该计划,拍摄地涵盖最美村镇、古迹名胜、文博场馆等,有效激活了地方文旅资源。
政策引导为文旅微短剧发展保驾护航。各地纷纷响应,通过搭建拍摄基地、提供政策补贴等方式吸引创作团队。在政策扶持下,文旅微短剧不再是简单的“风景植入”,而是将地方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与剧情深度融合,让文旅元素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核心动力,实现“剧带景红”的传播效应。
一批优秀作品让小众景点走进大众视野。“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第七批推荐剧目中,《去桃花盛开的地方2》以西藏林芝市巴宜区嘎拉村为取景地,讲述上海互联网创业者在桃花村找回自我的故事,剧中展现的西藏自然之美、人文之韵,让嘎拉村成为游客打卡胜地;《钟鼓楼前》以1分钟×100集的篇幅,聚焦北京中轴线上的鼓楼胡同人家,通过京味美食传人父子的代际碰撞,以及俄罗斯留学生的视角,展现了吉安所右巷、北新桥头条、古观象台等景点的历史文脉,让老北京胡同成为中外游客感受古都魅力的新窗口;《真探·一九三八》则以武汉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等为拍摄地,通过1938年的神秘日记串联武汉保卫战的壮烈史诗,传播红色文化的同时,带动了当地红色旅游的发展。
文旅微短剧的创新表达,让非遗等传统文化资源焕发新生。国家广电总局2024年发布的“跟着微短剧去旅行”五批162部推荐剧目中,非遗方向有38部,在所有创作方向中数量最多。这些作品以“故事为中心”,让非遗从“被凝视的客体”转变为“自我言说的主体”,成为推动剧情的核心元素。如展现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的《搬砖吧,大小姐!》,巧妙关联“金砖制作”与“搬砖梗”,加深观众对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的印象;《我的归途有风》展示跷脚牛肉、灯影锅盔等乐山非遗美食,直接带动当地非遗食品热销。快节奏的剧情之中,非遗通过穿越、奇幻、治愈等年轻人喜爱的故事类型,实现精准化、个性化传播,观看者不仅追剧,更会主动搜索相关非遗知识,甚至组建兴趣小组开展线下活动,让非遗传承走进日常生活。
学法律知识品传统文化“微短剧+”多点开花
如果说“微短剧+文旅”是跨界融合的成功范例,那么2025年这种融合正从单点突破走向多点开花。在国家广电总局主导下,“跟着微短剧学法”“跟着微短剧去运动”等多元形式持续兴起。
“跟着微短剧来学法”成为法治宣传的新阵地。日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司联合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等六部门,发布“跟着微短剧来学法”第四批推荐剧目21部,至此该计划已累计发布56部推荐剧目,涵盖法院、检察、公安、司法行政等多个法治题材,更首次纳入国家安全题材,让普法宣传更具针对性与感染力。
如法院题材的《法官的人间烟火》以东北基层法院女法官为主角,通过职场轻喜剧的形式,展现人民法院运用新时代“枫桥经验”解决家事纠纷的生动实践,让观众在感受司法温暖的同时,了解相关法律知识;《少年合议庭》聚焦青少年普法教育,《命悬一念》围绕正当防卫法律认定展开,《秘方新生》关注知识产权保护,每部作品都聚焦一个法律痛点,用生动剧情化解专业知识的晦涩。国家安全部首次主导创制的《安全距离》《罗网》更是填补了相关题材空白:《安全距离》以多视角讲述两代国安人的忠诚坚守,《罗网》从反派视角展现间谍的自我毁灭,两部作品既弘扬新时代国安精神,又以案普法,让国家安全知识在剧情中自然传递。
“微短剧+传统文化”让千年文脉焕发青春。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推出的“中国传统文化系列微短剧项目”,首批四部作品以“神”为切入点,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叙事相结合。其中,《火神七日》聚焦“中华瓷文化”,讲述文物修复师与火神携手历险的故事;《茶有倾卿结》让主人公遇见穿越千年的陆羽,在品茶中领悟人生真谛;《千金要方》以“药神”为切入点,讲述现代医学生追随孙思邈革新医道的故事;《山河棋语》以“黄帝”为切入点,通过主人公与守陵人的象棋对弈,展现华夏文明的波澜壮阔。这些作品采用奇幻、穿越等年轻受众喜爱的形式,将瓷文化、茶文化、中医文化等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剧情,既保证了文化内涵的准确性,又增强了内容的趣味性与感染力,让传统文化在碎片化观看场景中实现有效传播。
“跟着微短剧去运动”开启全民健康新潮流。2025年10月24日,国家体育总局与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发布通知,启动“跟着微短剧去运动”创作计划,推动体育与新媒体深度融合,让体育以更亲民、更生动的方式走进大众生活。具体创作方向上,微短剧将聚焦绿道骑行、徒步穿越、航空飞行等户外运动,传递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关注足球、篮球等职业赛事及马拉松、村超、村BA等群众性活动,展现全民参与的竞技氛围;围绕滑雪、滑冰等冰雪运动,挖掘冬奥遗产的文化价值,反映“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成效;同时还将深度挖掘运动员及群众身边的体育故事,普及科学健身知识,鼓励“体育+文旅”“体育+科技”等跨界创作,全面展现体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多元价值。这一计划将使得微短剧成为推广全民运动理念的新载体。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