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迭藏河畔垃圾清理不及时、天瑞家园门口坑洼路面需修复、长虹桥需安装红绿灯保障行人安全、大南门路灯要再亮一些方便孩子们……”翻开这本普通的笔记本,里面写满了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密码”。
“城市精细化治理,重点就是精细化,再‘小’的事也是‘大’事,写下来、配上图片,及时反映,治理效果怎么样,一目了然!”在刘文珂眼里,城市精细化治理没有“小事”。
2024年,经岷县政协推荐,民建岷县总支副主委、政协委员刘文珂被县政府聘请为城市建设与精细化管理义务监督员。当聘书递到他面前时,刘文珂毫不犹豫接下这份重任。从此,他用“铁脚板”打通了城市精细化管理“最后一公里”,成了一名城市“微更新”里的“守望者”。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刘文珂的城市管理日记上,写下了这样的话语,更记满了街巷里的民生细节和家长里短的人间烟火。
2024年春节,刚刚建成的迭藏河风情线,被大家热情地称作“岷县外滩”。人们休闲有了好去处,同时问题也来了!夜幕降临后,个别小青年无节制燃放烟花爆竹,噪声扰民,散落的炮屑污染环境,飞溅的火星更藏着安全隐患,附近群众怨声载道。刘文珂听闻后立刻赶赴现场核实,顶着寒风在日记本上用力写下《关于规范县城烟花爆竹燃放的建议》。
这份饱含民生温度的社情民意,迅速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2月21日,《岷县关于禁(限)燃放烟花爆竹的通告》正式出台。很快,迭藏河风情线恢复了往日的静谧与繁华。
“刘文珂委员把群众关切的‘小事’送到了决策桌上,解决问题速度第一!”群众竖起了大拇指。
一年来,刘文珂用脚步“踩实”城市精细化管理之路,丈量着城市微更新的每一步。日记本里小到垃圾箱歪斜、地砖松动,大到施工围挡不规范、占道经营回潮,都被他分门别类梳理成册,附上精确位置、现场照片和可操作的整改建议,形成一份份“问题清单+解决方案”的社情民意。
夏季是岷县旅游旺季,游客南来北往,文旅消费显著增长,岷县作为“西北宝藏小镇”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刘文珂又开始“找茬”了。
“小问题影响的是大事情,如果城市配套服务跟不上,游客口碑不好,城市形象不好,一传十、十传百,谁还来岷县旅游消费?”通过对游客回访,大家一致反映“岷县公厕太少,不卫生,开放时间不固定。”
于是,城区公厕运行的建议被写到了管理日记上,并牵头提出《关于增设县城公厕、全面开放公厕的建议》,有理有据地分析问题根源,明确提出“免费开放、科学布点、提升管理”的建议,提案顺利立案并被列为重点提案。县城建部门迅速行动:城区新建公厕12座,老旧公厕18座完成升级改造。刘文珂没有就此止步——他定期巡查公厕卫生、设施维护情况,先后3次提交社情民意,推动公厕管理纳入城市精细化考核。
从北门桥安全隐患排查,到恒远路“蜘蛛线”整治让线缆整齐归位;从叠藏东路8根废弃电线杆拆除,到长虹桥人行步道污水异味问题根治,刘文珂用“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的执着,让群众真切感受到政协委员就在身边。今年以来,他广听民意,躬身调研,向县政府相关部门线上提交社情民意46条,得到县政府分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采纳办理,有力助推了凝心聚力、共谋发展、共创和谐良好环境的形成。在7月召开的岷县第二届城市精细化管理会议上,刘文珂被评为“标兵监督员”。
近年来,岷县创新城市精细化管理,成立由老党员、退休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组成的城市精细化管理监督岗。更多像刘文珂一样“懂岷县、爱岷县”的岷州儿女加入这支队伍,他们走街串巷发现城市建设和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助力城市管理“精雕细琢”。
“这是我们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的关键一招。像刘文珂一样的老党员、退休干部和经验丰富的代表委员,凭借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经验,监督我们工作,更为我们带来了最真实的民声民意,使城市管理从‘政府独角戏’转变为‘社会大合唱’。他们是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城建部门负责人说。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