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从技能助残到基层治理的暖心实践——岷县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见闻

来源/ 定西日报 作者/ 时间/2025-11-25 09:58:06

从技能助残到基层治理的暖心实践

——岷县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见闻

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 王霞飞

“大家看,把这根紫色扭扭棒绕在绿色杆上,再整理一下花瓣,一朵薰衣草就做好了。”11月17日,岷县残疾人康复中心的活动室内暖意融融,志愿者们耐心地向围坐的30多位残疾人朋友讲解手工制作技巧。彩丝翻飞间,一根根普通的扭扭棒在大家手中逐渐变化,绽放成一朵朵精致的花束。

这是由岷县县委社会工作部组织、岷县社会工作协会承办的“扭转创意、技能助残”志愿服务活动现场,更是岷县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

活动室的一角,包女士的桌上已整齐摆放着好几束刚完成的百合和薰衣草作品。作为康复中心的“常客”,她每天都来进行手工编织,这些凝聚着心血的花束、拖鞋、手提包等手工作品,如今成了她实实在在的“致富宝贝”。

“手工原材料都是康复中心免费提供的,每天做完就去公园摆摊卖,一天能挣一百块钱呢!”包女士手上的活计不停,脸上洋溢着藏不住的自信与喜悦。

据统计,仅在该残疾人康复中心,这样的活动今年已经累计开展了47场,帮助众多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在动手实践中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提升。

人群中,志愿者王瑞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曾经,听力障碍让她在日常生活中屡屡受挫,一度陷入自我否定的迷茫。成为岷县县委社会工作部的帮扶对象后,社工团队为她量身定制了技能培训计划,更通过持续的心理疏导,渐渐驱散了她心中的阴霾。

“那时候志愿者们手把手教我技能,陪我聊天解困,让我知道自己不是没用的人。”王瑞慢慢说着,眼中满是感激。

这份温暖在王瑞心中不断沉淀,最终化为回馈社会的坚定信念。如今的王瑞,成为了岷县社会工作协会的一名志愿者,从“受助者”变成了“助人者”。

她不仅能熟练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更能用自身经历与受助者深度共情。“帮行动不便的朋友推轮椅、递温水时,就像看到曾经的自己。”王瑞的话语坚定有力,“残疾人也能成为温暖他人的力量,这份价值感让我真正融入了社会。”

王瑞的成长蜕变,正是岷县志愿服务“助人者自助”核心理念的鲜活实践。

自岷县县委社会工作部成立以来,全县志愿服务工作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251”功能体系,构建起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全方位、多层次志愿服务体系。

“我们始终坚持群众在哪里,志愿服务就延伸到哪里。”岷县县委社会工作部干部张小芳介绍,结合“我们的节日”“逢5志愿者服务日”等重要节点,全县已累计开展各级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2万余场次,惠及群众52.2万人次,实现所有乡镇和社区全覆盖。从关爱老人的“德孝生日宴”到流动宣讲的“红色公交大讲堂”,从滋养心灵的书画创作基地到助农增收的直播间,多样化的服务载体让志愿服务真正融入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移风易俗等基层治理重点工作中,志愿服务更展现出独特优势。为推进农村高额彩礼综合治理,志愿者团队创新创作了微电影《当归之恋》、沙画《让爱更纯粹》等42个原创文艺作品,还创编1200余首“婚事新办顺口溜”和地方特色“花儿”唱词,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文明新风浸润人心。

精准对接需求是岷县志愿服务的鲜明特色。通过构建“社区制单、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的闭环管理模式,各文明实践站(所)已精准完成群众“定制化”服务1万余条,好评率达98%以上。从理论政策宣讲到人居环境整治,从应急救援支援到健康守护服务,“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模式深度融合十大领域,打造出一批接地气、有实效、群众认可的服务品牌。

“我们将进一步丰富‘志愿+’模式,健全队伍建设机制,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长效化,让志愿精神如蒲公英的种子般洒满城乡大地。”张小芳说。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