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奋进“十四五” 蝶变新陇南】薪火相传谱新篇 康养宜居启新程——宕昌县“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纪实

来源/ 陇南日报 作者/ 时间/2025-11-24 18:08:02

薪火相传谱新篇 康养宜居启新程

——宕昌县“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纪实

宕昌县城

车拉风力发电

理川道地中药材交易市场

官鹅沟景区

陇南日报记者 张子宁

初冬的晨光拂过秦巴山脉,宕昌的山水间跃动着发展的韵律。

官鹅沟冰瀑在阳光下璀璨生辉,拉路梁的万亩药田散发着丰收的芬芳;产业园内现代链条涌动创新活力,哈达铺红色薪火照亮新的征程……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山水、产业与人文,共同勾勒出一幅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

“十四五”的五年,是宕昌在崇山峻岭间破局突围的五年,是在不断求索中蝶变跃升的五年。

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回望,一组沉甸甸的发展“等式”,清晰镌刻着25万宕昌干部群众的实干足迹——

五年耕耘不辍,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40万亩以上,年均产值44亿元;2024年出口中药材434吨,占全省总量35%;“羌源味到”跻身农业百强品牌,“千年药乡”的金字招牌愈发闪亮;

五年砥砺奋进,累计接待游客3050万人次,实现旅游花费238亿元,年均增长超过50%,带动3.3万名群众吃上了“旅游饭”,绿水青山真正变为金山银山;

五年开拓进取,实施90项城市更新项目,建制村通客车、通邮路实现全覆盖,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

从红色圣地的精神传承到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从产业突围的艰难探索到县域崛起的跨越赶超,宕昌人民以红色为魂、实干为基,用五年时光书写了新时代的奋进答卷。

山川无言,岁月有声。时光镌刻的不只是药田飘香、景区焕彩的发展实绩,更是25万宕昌儿女稳稳当当的幸福质感。

 01 产业深耕结硕果

谋定而后动,笃行而致远。

2021年初,刚摘帽脱贫的宕昌,直面“何去何从”的时代叩问。宕昌县委县政府跳出县域局限、立足资源禀赋,紧扣高质量发展主线,以“农业优先型、文旅赋能型、生态功能型”三大定位为锚,深耕生态立县、旅游活县、农业富县、教育兴县四大工程,推进党建引领、城市更新等六大行动,为山区县域的崛起筑牢战略根基。

时代浪潮滚滚向前,发展命题不断深化。

宕昌精准对接省市部署,锚定自身资源禀赋与短板弱项,推出“六争九提三突破”行动,将推动文旅康养融合发展、中医药传承创新、新能源产业发展等列为区域竞争标杆,在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园区建设等领域持续攻坚,构建起“战略连贯、举措递进”的发展格局。

这份蓝图的生命力,藏在一个个落地生根的项目里,显在一组组亮眼攀升的数据中。

“十四五”以来,宕昌累计谋划实施5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522个,总投资67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连续17个季度保持两位数增长,较“十三五”末净增15亿元,为高质量发展垒起坚实基座;

招商引资持续发力,累计签约项目128个,实现省外到位资金183.59亿元,分别是“十三五”末的1.5倍、3.5倍,为产业升级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大项目接踵而至,看重的是宕昌资源开发的潜力,自然也看到了宕昌的诚意。

作为宕昌县招商引资的重点项目,陇南泰昆康牧中草药循环利用饲料加工项目创造了“当年动工、当年投产、次年入规”的“宕昌速度”,印证着宕昌发展的强劲势能。

企业负责人许平清感慨地说:“政府穿针引线,协调村集体经济注入500万元资金;又主动对接下游渠道,破解销售难题。政府的服务无微不至,就像我们的贴身保姆,让我们倍感温暖和安心。”

宕昌预计今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8亿元,较“十三五”末净增17.22亿元,年均增长9.3%,增速高于“十三五”时期。

产业的蓬勃兴旺正是这份动能最直观的彰显。

当下,走进宕昌各晾晒场、加工车间,分拣、去土、清洗、打串有条不紊,当归成行铺金浪,党参大黄缀架梁,一派忙碌的丰收景象。  近年来,宕昌把培育壮大中药材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重中之重,强标准、聚集群、促融合,推动形成了集种植、加工、销售、康养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条。

在标准化种植上提质。制定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建立道地药材追溯体系,从源头上保障质量。同时,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今年建成种苗繁育基地10万亩、绿色标准化基地26.5万亩。

在集群化服务上发力。从分散种植到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园,从原料输出到精深加工,从单点突破到系统成势,宕昌中药材产业持续延链增值。2024年加工药材4.35万吨,实现产值14.5亿元。今年产业园列入农业农村部产业融合发展立项名单。

在融合化发展上创新。以药食同源和医药康养为突破口,开发系列养生产品24款,推出“羌源味到”康养菜品44道,建成康养民宿和驿站26家,让游客沉浸式体验中医药文化魅力。

在体系化建设上赋能。依托深厚药材种植历史,打造集科普、展示、体验于一体的中医药文化平台;建立名中医传承工作站、打造特色中医馆;初步构建了以“良药+名医”为核心的中医药康养体系,为产业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宕昌中药材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40万亩以上,占全省、全市的10.3%、41%。近4.8万农户从事该产业,主产区药材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0%以上。今年预计采挖中药材12万吨,综合产值将达到55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77%。

同时,新型工业崛起助推结构优化,多元产业协同并进。“十四五”期间培育规上企业11户,二产增加值从“十三五”末的1.27亿元增至2024年的5.04亿元。累计开发风、光、电资源86万千瓦,兴化20万千瓦风力发电实现全容量并网,宕昌成为全市百万千瓦级新能源产业主阵地。

产业的繁荣不仅壮大了经济总量,更让家乡成为年轻人扎根的沃土。

哈达铺长征村返乡创业青年董想德从事中药材收购初加工,每年为务工乡亲支付务工费就有近10万元。

“希望把药材加工产业做大,带动更多乡亲共同致富。”他的话语里满是对家乡发展的期许。

 02 文旅康养融新境

“有一个姑娘名叫娥嫚,她家住在陇上江南,流水啊匆匆地送走了时间,送不走人们深深的眷恋……”这首源自宕昌羌藏文化的原创歌曲《娥嫚》,全网点击量突破50亿次,广场舞版本火遍大江南北。这正是宕昌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宕昌立足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以全域布局激活文旅潜能,以全季培育丰富业态模式,以全要素完善供给体系,以全方位优化保障服务,走出了一条生态为基、文化为魂、康养为核、智慧为翼的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绿色是宕昌最鲜明的底色,更是文旅发展的底气所在。宕昌科学规划生态文化资源,以官鹅沟5A景区为核心IP,串联缸沟、立界等乡村旅游示范村,构建起“点状辐射、带状串联”的全域旅游网络,让“大景区+全域游”的蓝图从规划走向现实。

这份生态赋能的发展红利,不仅让景区焕发新的生机,更让周边群众共享成果。

立界村村民张贵江的家就在官鹅沟“三叠湖”景点附近,依托景区的旺盛人气,他将自家小院改建成民宿,提供餐食与休闲娱乐服务,年平均收入达10万元,谈及如今的生活,他满脸笑意:“游客越来越多,我们的日子也越来越红火了。”

今年,官鹅沟更是实现“双百双亿”新突破——购票人数和康养旅居人数分别超百万人次,门票收入和民宿客栈经营收入分别超1亿元,用实打实的数据印证了全域旅游的强劲动能。

如果说生态是宕昌文旅的“颜值”,那么康养就是其动人的“内涵”。

“走3小时山路,泡个当归药浴、喝杯黄芪茶,比啥都舒服!”游客赵女士在官鹅沟娥嫚驿站感叹道。  

魅力的背后,是宕昌立足中药材全产业链优势的精准布局——中药材产业为文旅康养提供了核心资源,文旅产业则为中药材打开了消费市场,二者双向赋能,构建起“一产筑基、三产赋能”的融合发展格局,为游客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康养体验。  

“我们不只是卖风景,更是把本地资源变成游客能触摸到的体验,这才是留客的关键。”宕昌县健康养生服务中心主任张永发的话,道出了文旅康养融合的核心密码。

而这份“留客”智慧,正顺着城市发展的脉络延伸。漫步宕昌县城,90项城市更新项目有序推进,以岷江为中轴,临街购物、特色美食、沿江亲水等多元消费业态次第铺开,“15分钟生活圈”实现景城串联、服务共享,让游客在城市与景区间无缝切换、自在畅游。

不止于此,宕昌打破“季节限定”,春赏百花、夏避酷暑、秋观彩林、冬戏冰雪,红色研学、避暑康养、生态观光协同发力,让“四季皆可游”照进现实。

“我们之前就看过《哈达铺的灯光》话剧,这次带娃来宕昌,不只是看官鹅沟的风景,更是让他在哈达铺读懂好日子的来路,这趟‘铸魂养心’之旅太值了!”重庆游客李霞的心声,正是宕昌文旅融合的生动注脚。

如何让这份有文化厚度的旅游体验更有暖意,是宕昌始终在探索的课题。为此,宕昌以智慧科技为翼,用便捷服务为基,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旅游全流程——

景区智慧管理系统,实现了大流量下游客的有序空间分流、服务导流;“宕昌一码游”实现“一部手机游宕昌”,省心舒心触手可及。

“好景当须天下知”。宕昌在12个重点客源城市设旅游咨询中心常态化推介,借旅游推介大会、“官鹅沟杯”自行车挑战赛等聚人气、促消费,让流量变文旅增量,让宕昌的文旅故事传得更远、响得更亮。

 03 民生答卷映初心

发展的终极意义,在于让群众共享成果。

“十四五”以来,宕昌县深入践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内集中学习教育凝心铸魂,让风清气正的党风政风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红色引擎”。

五年来,全县干部群众用“加减乘”的实干智慧破解发展难题、厚植民生福祉,让群众的“呼声”化作朗朗“掌声”,让城市的发展温度直抵人心。

做“减法”:破题除障,减出舒心好日子——

历史遗留问题是民生痛点,更是发展堵点。宕昌县以“三抓三促”行动为总抓手,坚持“县级领导挂帅、清单化管理、节点化推进”的机制,直面康桥郡项目纠纷、渭武高速公路弃渣场治理、计子川土地征收等49项多年悬而未决的历史遗留问题,彻底清零旧账,为发展挪出广阔空间。

安全稳定是民生幸福的底线。宕昌紧紧围绕主动创安主动创稳主线,以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为着力点,以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为突破口,走出了一条具有宕昌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子。纠纷少了、隐患清了,群众的安全感在“减法”中不断叠加。

做“乘法”:赋能增效,乘出发展新动能——

宕昌县紧扣群众关切与发展所需,为37名县级领导量身确定调研课题,问政于民、问计于民,将民声民意转化为羊马城隧道及引线工程、岷江流域老城区段生态廊道可持续发展项目等重点民生工程的建设蓝图。

同时,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深化劳务协作、开展“春风行动”、发放创业贷款等多元举措,“十四五”以来,宕昌累计新增城镇就业8600人,输转劳动力41.3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15.85亿元,让群众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顺。

做“加法”:厚植民生,跑出幸福加速度——

“娃们能在家门口上好学,是我们最大的心愿。”理川镇村民李娟的感慨,道出了无数家长的心声。

“十四五”以来,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始终保持在80%以上,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较“十三五”末分别增长24%、42%。

“上学难、大班额”问题成为历史。宕昌累计投入资金新建、改建中小学和幼儿园18所,县二中建成投用,高中阶段全部实现城区寄宿就读。教育质量同步跃升,县一中本科上线率提升至93.1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7.4%。

医疗服务升级让“看病远、看病难”成为过去。县第一人民医院等重点项目稳步推进,县医院建成7个重点学科和5个急危重症救治中心,县妇幼保健院成功创建二级甲等,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实现全覆盖,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达300项。

“老有颐养、幼有善育”的美好愿景正在变为现实。全县累计建成8个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35个老年助餐点,完成214户适老化改造,为4.5万余名老年人购买意外伤害险,农村互助幸福院让独居老人“吃饭有人管、休闲有去处”。

在宕昌县城关镇下坝社区与光明村共建的养老服务驿站,一派暖意融融。老人们伴着乐曲排练《娥嫚》舞,孩子们在志愿者看护下读书搭积木。

“这里热闹,有伴儿!还能看看孩子们,感觉自己也年轻了。”正在排练舞蹈的李云芬乐呵呵地说。

官鹅叠翠映初心,岷江奔涌赴新程。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启幕的历史交汇点,宕昌的发展答卷,已超越数字的刻度——

40万亩药田铺就的富民底色,是生态与产业的双向奔赴;

官鹅沟“双百双亿”的全力突破,是山水与人文的共生共荣;

90项城市更新勾勒的城乡新颜,是发展与民生的同频共振;

……

宕昌用五年实干证明:高质量发展的真谛,在于让产业硕果惠泽千家万户,让风景变成百姓的幸福实景,让每一份坚守都有回响,让每一个梦想都有生长的土壤。

风劲潮涌,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需步履不息。宕昌必将以更加坚定的步伐,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勇毅向前,让宕昌的明天,在岁月的长河中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图片由宕昌县委宣传部提供)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