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祁玉洁 通讯员 杜涛
初冬的焉支山下,田野已归宁静,而甘肃普瑞拓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普瑞拓公司”)的实验室却一派繁忙。显微镜下的燕麦幼苗伸展着嫩绿的新叶,总经理何如帜俯身观察,目光专注而坚定。对他而言,每一株幼苗都是希望的延续,更是他二十余年来扎根土地、振兴种业的真实写照。
立志返乡:让父老乡亲用上最好的种子
“种好一半粮,我要让父老乡亲用上最好的种子。”2001年,从甘肃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的何如帜,在笔记本扉页写下这句誓言。彼时的山丹县,本土种子产业薄弱,市场多被外来品种占据。看着试验田中外地种子长势旺盛、产量突出,他满心焦急:“我们是农业大县,不能让别人攥着种子这个‘命根子’。”怀揣这份执念,他毅然放弃省城的工作机会,返乡从基层种子技术员做起。
十几年间,何如帜在县内种子企业摸爬滚打,从普通技术员成长为研发主管,带领团队攻克多项技术瓶颈,积累了扎实的育种经验与资源。这段扎根基层的岁月,为他日后的创业之路筑牢了根基。2018年2月,他创办了普瑞拓公司,立志培育适配山丹气候土壤的优质本土品种。创业初期,普瑞拓公司仅有三间租来的办公室、五名员工和几台老旧设备,条件极为艰苦。
为筛选最优种质资源,何如帜带着团队跑遍了全县8个乡镇及周边区县,采集土样、记录数据,常常凌晨出发、深夜归来。无数次试验失败未曾让他退缩,“失败一次,就离成功更近一步”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历经千锤百炼,普瑞拓公司终于培育出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燕麦品种,填补了山丹本土燕麦选育的空白。如今,普瑞拓公司年销售种子达3000吨,已成长为县域种业龙头。
科技创新:把实验室建在田间
“何总是真正把实验室建在田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人。”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杨攀的评价,正是何如帜科研理念的生动写照。在普瑞拓公司育种基地,他蹲在地头轻抚燕麦叶片,介绍道:“这片刚杂交的新品系,抗寒性比普通品种提高了20%。”近年来,他紧抓种业振兴的政策机遇,推动企业与西南民族大学共建“山丹县燕麦育种协同创新基地”和霍城镇西坡村科技小院,还联合兰州大学、甘肃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等科研院所开展攻关。
通过“柔性引才”模式,普瑞拓公司汇聚了12名高层次人才,先后引进选育“青海444”“青引1号”等10个优良品种,其中“丹牧1号”等8个燕麦品种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在普瑞拓公司实验室,工作人员精准测定种子发芽率、净度与纯度,目前储备的3000多吨牧草种子,不仅能满足全县15万亩牧草需求,还远销新疆、西藏、内蒙古等多地。
产业带动:让更多农户因“种”而富
“种业振兴的根本是让群众受益。”何如帜探索出“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在清泉镇建成现代化种子生产加工仓储基地,打造了油菜制种、草种生产等四大类基地。这一模式带动了全县20余家合作社、1000多户农户参与制种,直接创造了800多个就业岗位,农户人均年增收超1.5万元,累计实现社会效益约8.24亿元。“以前靠天吃饭,现在有企业指导、订单保障,亩产高、收入稳。”一合作社负责人张建军的感慨道出了乡亲们的心声。
信念如种:在土地深处生长的力量
普瑞拓公司展厅的专利墙上,成果熠熠生辉:主持或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1项、省部级项目6项,手握26项专利,企业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甘肃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最让何如帜自豪的是,国产燕麦品种已成为我国高寒牧草产业主导品种,占高原地区种子用量的80%。“以前牧民都买进口种子,现在用我们自己的品种,亩产提高15%,越冬率还更高。”他的笑容里满是欣慰。
这位农民家庭出身的育种专家,始终保持着朴实与执着。手机里存着上千张作物照片,微信签名是“做一粒扎根土地的种子”,每年有200多天奔波在田间地头。“一粒种子看似轻如鸿毛,却承载着粮食安全和民族希望。”何如帜说,“我想做的,就是让中国的种子在世界高原上开花结果。”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