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刘延海 通讯员 曾洁
“十四五”期间,黄土高原上的会宁县迎来农业发展的深刻变革。层层梯田取代了往日荒山,节水灌溉让旱地焕发生机,专业合作社与大型市场紧密“牵手”。会宁这个曾经“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县,如今正以“粮稳畜强、产业融合、农民增收”的新面貌,书写着黄土高原农业现代化的生动篇章。
小杂粮做出大产业
在会宁县祥泽小杂粮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忙着将新加工的小杂粮打包,发往北京、上海、浙江等地。五年前,这只是一家起步不久的小型合作社,如今它已串联起县域内10多个乡镇的农业资源,携手20多家合作社、4000家农户共同发展小杂粮产业。
“以前种杂粮就是卖原粮,还没多少人认识我们的产品。”合作社负责人王华告诉记者。自从与省农科院开展合作以来,合作社建设了示范种植基地,开展试验种植和订单种植,并大力发展精深加工。2021年,合作社获得了“甘味”品牌认证,并认定了9个绿色产品。
“现在我们的产品直接进入了北京、上海、浙江的大型超市,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王华说。随着订单量不断增加,今年合作社又扩建了加工车间。
“铁杆庄稼”焕发新生机
马铃薯这个会宁传统的“铁杆庄稼”,如今也焕发出新的生机。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已达88万亩,其中韩家集镇的500亩马铃薯高标准示范基地尤为引人注目。
“我种马铃薯四十多年了,今年最省心!”韩家集镇韩家集村村民李清站在自家平整连片的田地里,脸上洋溢着笑容,“种子、地膜、肥料都是统一发放的。去年之前,我的地零散不连片,遇到天气干旱时,用水紧张,全靠老天下雨。”如今,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节水灌溉+规模经营”模式,李清的田地变成了大片平整地,“前期靠机械种,管理期有滴灌带,技术人员还提供全程跟踪服务。”
会宁县金芋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德明对此感受更深:“五年时间,我们从开始的300亩发展到今年的2000亩原种种植基地。”他介绍,通过会宁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推广的“垄上微沟”地膜技术和优良品种,马铃薯平均亩产达到2000公斤,部分品种甚至达到3000公斤。
中药材成为增收新引擎
近两年,会宁县在发展特色中药材种植产业上势头强劲。以杨崖集镇为代表,通过打造种植示范片带,稳步扩大中药材优势特色品种种植规模。同时,当地建成了标准化育苗基地、扶贫车间及产业路,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目前,杨崖集镇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万亩,辐射6个村2000余户农户。王家湾村村民高伟兵告诉记者:“这几年下来一亩收入都有2700元,一年下来收入8万元。在销路上也不愁,我们这附近就是药厂。”
“五良融合”推动农业变革
作为甘肃省“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融合”实践的先行县,会宁县五年来农业装备条件明显改善。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94.86万亩;农机总动力达到72万千瓦,较“十三五”末增长11.5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8%,增长10.24%。从“人扛牛拉”到“机种机收”,从“零散地块”到“连片梯田”,农业生产的“体力活”正在变成“技术活”。
会宁县文兵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文军对此深有体会:“五年之前,我们合作社一共有13台拖拉机,以前的拖拉机无非就是做一些耕、种、旋的基础活。”近五年,合作社添置了智能农机拖拉机45台、无人机8台,其中3台安装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及1座粮食烘干塔,“从耕、种、管、收到烘储,实现了全链条的机械化覆盖。”李文军说,“像无人机植保作业,5至10分钟就可以植保20亩,我们已经服务8个乡镇近万亩耕地。”
从小杂粮到马铃薯,从中药材到农业机械化,会宁县五年的农业变迁,不仅是政策的利好、产业的升级、技术的进步,更是千千万万奔波在农业产业路上的“追梦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站在“十五五”规划的新起点上,会宁县将继续做足“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畜头肉尾”文章,围绕“一区两园三县四基地”建设目标,持续推进“肉羊+玉米”国家农业现代产业园建设,打造西部最大的肉羊交易集散基地和马铃薯全产业链基地,推动农业从“增产导向”迈向“提质导向”。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会宁农业将继续迎着曙光,稳步向前。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