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城竞进育精品 农兴民富启新程
——我市聚力打造西部现代精品农业样板区纪实
□记者 兰天
平凉,地处陇东黄土高原,属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光热水土条件得天独厚,素有“陇东粮仓”的美誉。这片孕育了千年农耕文明的土地,如今正以崭新姿态书写现代精品农业的新篇章。2024年8月,《平凉市聚力打造西部现代精品农业样板区实施方案》正式印发,明确将农业打造成1.5次产业,通过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产加销衔接、农文旅融合的发展路径,坚定不移走品种优化、品质提升、品牌驱动、标准引领、全链升级的精品农业之路。截至去年底,我市已培育形成平凉红牛、静宁苹果2个百亿级产业集群,蔬菜、马铃薯、中药材3个十亿级产业集群,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480亿元,为城乡融合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品种培优:科技赋能,筑牢产业“硬核根基”
现代精品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始于优良品种的培育。我市深谙“种源是农业的芯片”,针对红牛、苹果、马铃薯三大优势产业,构建起“科研攻关+基地建设+标准制定”的品种培优体系,让特色产业从“有产量”向“高品质”跨越。
在平凉红牛产业领域,从“本地黄牛”到“国家战略育种品种”的蜕变,离不开科技的持续赋能。作为以本地黄牛为基础、融合秦川牛等优良基因选育而成的肉牛新类群,平凉红牛的肉质堪称“西北一绝”——细嫩坚挺的肌理中,大理石花纹清晰可见,共轭亚油酸含量远超普通肉牛,其优质高档雪花牛肉经权威认定已达到中国精极雪花牛肉质量水平。为突破育种瓶颈,我市自2018年起便与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展开战略合作,启动院地联合科技攻关;2021年,平凉红牛研究院正式成立,为育种工作提供专业科研平台;2022年,“平凉红牛”成功入选国家64个重要特色物种育种联合攻关计划,标志着其育种工作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2023年,《平凉红牛新品种培育联合攻关实施方案(2023-2026年)》印发,国家肉牛新品种培育项目落地实施;2024年,6项平凉红牛团体标准发布,为产业发展划定“品质红线”。如今,我市已组建起3500头基础母牛育种群、1000头核心群,育种工作进入第三世代末期,预计2030年可提交新品种审定,未来将为全国肉牛产业提供“平凉种源”。
静宁苹果的品种培优,则走“因地制宜、自主创新”之路。为选育出适配平凉气候与土壤条件的优质种苗,当地先后引进49个苹果名优品种,经过多年试验筛选,成功培育出“静宁1号”“成纪1号”两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优品种,填补了陇东地区优质苹果自主育种的空白。与此同时,我市还搭建起“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科研平台:在灵台县建成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陇东矮砧苹果试验示范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灵台苹果试验示范中心,聚焦抗重茬砧木选育、果实免套袋栽培等关键技术难题;
在静宁县打造国家苹果种质资源异地保存库与“静宁苹果”科创馆,300亩国家级果树苗木种质资源库收集148份优质种质资源,2000亩脱毒苗木繁育基地年产能满足陇东地区优质种苗需求。这些平台不仅为静宁苹果提供“科技护航”,更成为西北苹果产业的“技术输出高地”。
马铃薯产业的品种突破,同样彰显“平凉智慧”。经过多年自主选育,我市先后培育出“河薯”系列、“庄薯”系列等7个马铃薯新品种,其中“庄薯3号”因高产、抗病、适应性强,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主粮化四大推广品种之一,在全国7省区累计推广种植8000多万亩,其“选育与示范推广项目”还荣获2012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23年,“庄薯5号”通过农业农村部品种登记,以口感佳、品质优的特点进入示范推广阶段,成为马铃薯产业升级的“新动能”。更值得关注的是,庄浪县引进国内最先进的脱毒马铃薯原原种“雾培法”生产技术,建成全省首个马铃薯原原种“雾培”生产基地——这项技术将马铃薯原原种单株产量从传统的1.5粒提升至50粒以上,年可生产脱毒瓶苗1000万株、原原种4000万粒,彻底破解了脱毒种薯繁育环节多、周期长、效率低的行业难题,为马铃薯产业规模化、优质化发展扫清障碍。
品牌强农:多维发力,打造“甘味”金字招牌
如果说品种培优是“内功修炼”,那么品牌建设就是“外在表达”。平凉深知,优质农产品只有贴上“好品牌”,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为此,我市构建起“甘味引领、公用支撑、企业跟进”的品牌体系,通过品质认证、渠道拓展、市场推广三管齐下,让全市特色农产品从“养在深闺”走向“家喻户晓”。
在品牌体系构建上,市委、市政府将“甘味”品牌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专题召开推进会议部署工作,明确“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的发展路径。目前,全市有效期内“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达到151个,形成以国家农业品牌为引领、地方公用品牌为核心、企业商标品牌为补充的多层次品牌矩阵。其中,平凉红牛、静宁苹果两大“王牌”表现尤为突出——2022年,两者同时入选国家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被评为“甘味”系列十大地方公用精品品牌,品牌价值分别达到223亿元、181亿元;63个企业商标品牌成功入选“甘味”农产品品牌目录,形成“龙头带集群”的品牌发展格局。
在品牌品质认证上,我市特色农产品凭借过硬实力拿下多张“国家级通行证”。平凉红牛先后取得直供国家级运动员及重大赛事的资格,获得自主直供港澳高档活牛配额及活牛出口资质,还在首届“中国牛·优质牛肉”品鉴大会上斩获品质特别奖、最具风味奖等国家级大奖,“优质牛·高端肉”的品牌定位深入人心。静宁苹果则手握8张国家级名片、17项大奖,不仅进入首批中国100个地理标志受欧盟保护名单,实现“走出国门”的突破,还荣登中国农业区域公用品牌榜十强,在2023中华品牌商标博览会上摘得金奖,成为国内苹果产业的“品质标杆”。此外,“庄浪马铃薯”“华亭大黄”“华亭独活”等特色农产品也先后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进一步丰富了平凉“甘味”品牌的内涵。
在品牌渠道拓展上,我市创新探索“展会矩阵+城市展厅+电商集群”的推广模式,打通“甘味出陇、甘味出海”的产销链路。在线下,当地累计在北上广深等一、二线城市开设农特产品专卖店、直营店和农超专柜300多家,让消费者“看得见、摸得着、尝得到”平凉优质农产品;在线上,通过在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新设16家旗舰店,结合直播带货、社群营销等新业态,实现“云端销售”的快速增长。如今,平凉特色农产品线上线下融合的立体营销模式已基本形成,今年全市农产品线上销售额达36亿元,品牌影响力与市场占有率同步提升。
业态创新:农文旅融合,延伸产业“价值链条”
当农业遇上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边界便被打破,价值的空间也随之拓展。我市依托“牛果菜薯药”特色产业基础,以“农业+”为抓手,积极培育农文旅融合新业态,让农产品从“餐桌”走向“体验场景”,实现产业价值的多维度提升。
在资源整合与模式创新上,我市注重“盘活存量、激发增量”,让乡村闲置资源变身“文旅资产”。华亭市的大南峪村、朱家坡村、东沟村便是典型案例——当地通过村集体专业合作社推行股份制改革,将闲置宅基地、低效利用土地等资源集中盘活,打造集民宿、采摘园、农耕体验区于一体的乡村旅游项目。村民不仅可以通过土地入股获得分红,还能在项目中务工就业,真正成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参与者”与“受益者”。截至2024年底,这三个村的乡村旅游年收入均突破500万元,带动村民人均增收超8000元,实现“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的转变。
在示范点打造上,我市聚焦“一产业一特色”,构建起多元化的农文旅融合场景。“35°苹果谷”以静宁苹果产业为核心,打造集苹果采摘、加工体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园区,每年吸引游客超20万人次;“米家沟”依托林下经济资源,开发森林康养、徒步露营等项目,成为平凉近郊休闲的“网红打卡地”;麻武村则结合高原夏菜种植,推出“菜园认领”“农事体验”等活动,让城市消费者亲身感受农耕乐趣。这些示范点不仅形成“农业+文化+旅游”的多元发展模式,更成为平凉农文旅融合的“鲜活样本”,目前全市已培育农文旅融合示范点40个,覆盖“牛果菜薯药”五大特色产业。
在品牌影响力提升上,我市善于“以活动为媒”,将农特产品、传统文化与旅游市场紧密结合。通过举办“崆峒武术大会”“崆峒半程马拉松”“中国苹果产销峰会暨静宁苹果招商推介大会”等品牌活动,不仅吸引大量游客参与,更借助活动传播平台,让平凉红牛、静宁苹果等特色农产品“借势出圈”。此外,“非遗体验研学游”“红色农耕研学游”等9条线路还成功入选2025年甘肃乡村研学游精品线路,“问道崆峒·人文康养之旅”和崆峒区白庙乡贾洼村分别入选甘肃省首批农文旅乡村漫游线路和农文旅特色乡村,进一步提升了我市农文旅品牌的全国影响力。
从育种攻坚筑牢产业根基,到品牌赋能打开广阔市场,再到农文旅融合拓展价值空间,我市现代精品农业的发展路径清晰而坚定。这座承载“陇东粮仓”美誉的城市,正以对品质的坚守、对创新的追求、对发展的执着,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