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渝见“甘味”推介会吸引客商前来品鉴洽谈。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国顺
11月16日16时,重庆双福农产品批发市场人头攒动,“甘味入渝”特色农产品推介会的余温尚未褪去——甘肃亿家康农产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彦华捧着刚封装好的褪皮红枣样品,穿梭于仍在洽谈的客商间,手机里新存的3家重庆采购商联系方式,是她在交流会上通过主动“抢话筒”推介换来的成果。
2024年,重庆双福市场吞吐货物数据显示,甘肃果蔬年进场量已达23.2万吨,洋葱、土豆、静宁苹果等大单品常年占据西南市场供应榜前列。从黄土高原到巴山蜀水,“甘味”能在竞争激烈的西南市场站稳脚跟,靠的不是偶然。这份底气,藏在陇原大地孕育的独特品质里,浸在陇原儿女守正创新的厚道坚守中,更写在农业生产者扎根土地、主动突围的实干里。
“甘味”的寒旱突围:极限环境培育“极品”
甘肃在干旱、高寒的环境中,闯出一条“向旱要宝、以寒提质”的突围路——他们循着光照长、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的气候优势,用良种、良法唤醒贫瘠土地,让“寒旱”成为“甘味”最鲜明的品质标签。
在河西走廊西端的瓜州县,“同辉20”向日葵的花盘沉甸甸垂向地面。“这品种是‘旱地里长出来的金疙瘩’!”种植大户赵多新感叹,“以前种老品种,春旱一闹出苗率不足70%,现在‘同辉20’抗旱耐瘠薄,出苗率能到92%,就算遇上倒春寒也不怕。”
更让赵多新惊喜的是,这品种生育期仅100天,比传统品种提前15天成熟,正好赶在孜然收获后复播,让原本要闲置3个月的土地实现“一地生两金”。今年他的20亩复播葵田,亩产达380公斤,每公斤售价14元,比往年多赚了近5万元。
这样的“向旱突围”,在甘肃处处可见。在兰州市七里河区的百合田里,一株株百合都要经历“九年磨一剑”的生长周期——“三年生、三年养、三年长”,这是兰州百合独有的生长规律,也是它成为全国唯一食用甜百合的秘诀。
“旱地里种百合,得像养孩子一样细心。”种植户王建军说,他们用膜下滴灌精准控制水分,避免根茎腐烂,再覆上秸秆保墒。“这样种出来的百合,瓣大肉厚,煮在粥里自带清甜,不用放糖都好吃。”如今,兰州百合已开发出18种食用、美容、保健等衍生品,成为“甘味”里的“黄金单品”。
道地药材的“淳厚”,更是寒旱环境的馈赠。
陇西保和堂药业的销售总监安莹娟在推介5万亩中药材有机种植基地里丰收的黄芪、当归、党参时说:“陇西海拔3000米的黄土高原,远离污染,土壤里的有机质含量高,种出的黄芪根条粗大、粉性足,药用成分含量比国家标准还高20%。”为了守住这份淳厚,基地从种子繁育到田间管理都遵循GAP标准,还联合科研院所攻克了重茬连作难题,独创无硫鲜货加工工艺,制定了《当归、党参、黄芪(鲜制)无硫加工技术规范》,年产能达2万吨的无硫饮片,成了同仁堂、先声药业等药企的“香饽饽”。
“极限环境培育出极品农产品,我们突破了‘寒旱’的不利影响,并将其打造为优质农产品的特质,是‘甘味’在全国众多农产品中实现优中优的不二法宝!”甘肃省农产品产销协会会长武红安说。
甘肃的厚道坚守:诚信筑牢品质“生命线”
“甘味”能走得远,靠的不仅是先天的好禀赋,更靠陇原人“厚道做农、诚信做品”的坚守。从田间到餐桌,一套覆盖“标准制定、全程管控、制度保障”的品质防线,让“甘味”的每一口都透着放心——这是甘肃人对农业生产“品质”最朴素的理解,也是“甘味”赢得市场信任的核心密码。
在兰州迈绿达农产品有限公司的高原夏菜分拣车间,工人们将刚采摘的西蓝花、莴笋按大小分级,每箱蔬菜上都贴着一张二维码。“扫码就能看到这箱菜的种植基地、施肥记录、农残检测结果。”公司负责人魏公军指着二维码说,“咱做高原夏菜,靠的就是‘干净’二字——基地在海拔1800米以上,病虫害少;采收后4小时内预冷,全程冷链运到重庆,保证市民吃到的是‘带着高原露水的新鲜蔬菜’。”2024年,迈绿达的高原夏菜在重庆市场销售额突破8000万元,复购率达90%以上。
这份“干净”,源于甘肃对绿色标准的严苛追求。截至2024年底,全省已建成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1750万亩、标准化养殖场2100个,“三品一标”认证产品达2415个,数量位居西北前列。在定西市安定区的薯香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马铃薯被加工成全粉、饼干、薯片等20多种产品,公司负责人介绍说:“我们从种薯选育到加工包装,有18道质量检测关,就连薯片的盐分含量都精确到0.1克,确保每一口都安全、健康。”
制度层面的“保驾护航”,更让“甘味”品质有了刚性约束。
2024年,甘肃出台全国首部关于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地方性法规——《甘肃省“甘味”农产品品牌培育管理条例》,配套印发《“甘味出陇”工作实施方案》《“甘味”品牌宣传推广实施方案》等文件,形成“1部条例+1个意见+3个方案”的完整制度体系。
“条例明确了‘甘味’品牌的准入和退出机制,比如企业产品如果检出农残超标等质量问题,不仅要从‘甘味’名录中清退,而且3年内不得再申请。”甘肃省农业农村厅二级调研员马进东介绍,这套制度就像品质过滤网,确保进入市场的“甘味”产品都经得起检验。
在苦水玫瑰产业发展中,标准的力量尤为凸显。永登县制定颁布了9个苦水玫瑰国家和行业标准,从种植到加工都有明确规范。在“甘味”进入重庆市场的推介会上,永登县玫瑰产业协会秘书长把存礼说,正是这份对标准的坚守,让苦水玫瑰精油香茅醇含量达到保加利亚玫瑰的8.3倍,成为日化企业的“抢手货”,2024年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8亿元。
陇原企业的诚信基因,更让“甘味”品质落地生根。陇西保和堂药业在生产车间设置了“质量监督岗”,每天对饮片的农残、重金属、药用成分进行全检,还引入红外防伪技术鉴别高仿品,确保每一批产品都可溯源。“曾经有一批当归饮片因为水分含量超标0.5%,我们当场销毁了200公斤,损失近10万元。”公司销售总监安莹娟说,做药材就是做良心,宁可亏本,也不能亏信誉。
农人的实干勇气:汗水真情换来市场认可
“甘味”拓市场的底气,最终要落到人的身上。从田间地头的种植户,到跑市场的企业负责人,陇原农业生产者用“脚踩泥土、主动出击”的实干,要把“甘味”从黄土高原送到全国的餐桌,必然要以汗水浇灌出市场的信任之花。
甘肃亿家康农产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彦华,就是其中的代表。在今年“甘味入渝”供销两端交流会上,她带着公司的红枣、西梅样品,主动“抢”过话筒:“各位重庆老板,咱这优中选优的红枣不仅实现无菌去皮去核,还经过传统的三蒸三酿工艺处理,煮着吃粉糯香甜、直接食用也回味悠长;西梅是自然成熟的,糖度能到18度,比进口西梅还甜!”为了让客商直观感受品质,李彦华现场分发黑得发亮的红枣,邀请大家品鉴。“这红枣确实好吃,入口堪比枣泥,又带着嚼劲!”重庆真会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思丞尝过后,当场与她达成采购意向。
李彦华的这份主动,源于她对自家产品的底气。在兰州市西固区的500亩种植基地里,她推行“林下种养结合”模式——300亩枣树林下套种红薯、牧草,同时养殖2000只土鸡,鸡粪当肥料,红薯藤喂鸡,形成生态循环。“以前单种枣树,单纯销售大枣,亩收入不足2000元,现在对大枣进行深加工,加上循环种植养殖,亩均综合收入能到5000元。”李彦华说,为了打开重庆市场,她数次在双福市场走访客商和消费者,摸清了重庆消费者喜欢“粉糯型”产品,今年特意选育了适合的品种和加工工艺,获得了市场的青睐。“这次能谈下3家客商,靠的就是‘接地气’——知道客户要啥,才能把产品销售好。”
在甘肃,像李彦华这样的生产者还有很多。
河西走廊的李茹军,是瓜州县赢丰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为了让向日葵卖上好价钱,他引入两台大型自动筛选机,把瓜子按大小、饱满度分成5个等级。“以前统货卖每公斤12元,分级后最好的能卖到15元,一亩地多赚300元。”他还推行“孜然+向日葵”复播模式,800亩地一年两收,带动合作社20户农户人均年增收4000元。
“去年重庆客商订了20吨分级瓜子,反馈说‘颗粒均匀,没有空壳’,今年又加了10吨订单。”李茹军笑着说。
静宁苹果种植户更是把“实干”刻在骨子里。每年开春,种植户都会带着工人给果树施有机肥,修剪枝条,消杀清园。“果树就像孩子,得细心照顾才能结好果。”去年冬天,为了防止果树受冻,农户们采取给树干刷白、缠保温膜的方式保温,还在果园里搭建了防风障,“虽然提高了种植成本,但苹果产量提高了10%!”2024年,种植户周晓利的合作社通过电商平台卖了50万斤苹果到重庆,“很多重庆客户说‘静宁苹果甜,下次还买’,这就是对咱最好的认可。”
从现代农业寒旱品质突围,到厚道性格坚守品质防线,再到生产者实干付出,“甘味”拓市场的底气,其实就是甘肃农业“天时、地利、人和”的生动写照。随着“甘味出陇”行动的深入,这份来自黄土高原充满绿色有机“底气”的“甘甜”,必将在全国农产品市场绽放更耀眼的光彩。(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国顺)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