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郑朝华
2025年11月,一只佩戴编号SN:HQC4062卫星定位器的大天鹅,从蒙古国阿巴彦乌列盖省繁殖地振翅南飞,历经4天、跨越1580公里,最终抵达越冬家园——张掖黑河湿地。这趟迁徙的完整轨迹,标志着监测人员首次摸清了张掖越冬大天鹅往返中蒙的迁徙全程。而此时的湿地内,甘州段有78只大天鹅,较去年增加45只;高台段“西部天鹅湖”里成群大天鹅掠水翩飞,共同勾勒出生态守护的温暖图景。
作为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与全球候鸟迁徙中亚通道关键节点,张掖黑河湿地对大天鹅的守护,始于2014年建立的全域监测体系。依托42处样线(样点),当地每年分越冬、春迁、繁殖、秋迁四期开展8次调查,为保护工作筑牢数据根基。2019至2023年参与省级同步调查时,该湿地大天鹅种群数量占全省的50%—60%;2022年记录到518只,2024年达703只,2025年增至855只。种群稳步增长的背后,是湿地生态的持续向好。
此次大天鹅的迁徙数据,填补了跨国保护的科研空白。这只大天鹅在迁徙过程中,单次最长连续飞行19小时、跨越1408公里,最高时速达127公里、最大飞行高度2935米,最终精准返回今年3月北迁的出发地。而这一成果的背后,是2024年12月张掖依规为10只大天鹅佩戴定位器的科学举措,让这些“空中精灵”成为迁徙研究的“活数据”。
张掖以全域思维织密生态守护网。占保护区总面积71.6%的高台段,不仅是大天鹅迁徙“空中生命线”的核心枢纽,还通过10条专项样线、10个监测点及远程塔构建了精细监测网,同时同步实施植被恢复、生态补水工程;甘州区则优化水资源调度,结合定位数据动态调整保护策略,让湿地成为大天鹅沿东亚—澳大利西亚路线南迁的优选“补给站”。每年10月初至次年3月,近300只大天鹅在此安稳越冬,无需“哨兵”警戒的自在场景,正是生态向好的生动注脚。
张掖建立“监测—保护—救助”全链条体系,有效遏制破坏行为。“爱鸟护湿”宣传让理念深入人心,村民张常社感慨:“环境好了,少见的鸟儿也来了。”如今,湿地鸟类从155种增至245种,2024年监测到的鸟类数量超8万只,大天鹅栖息安全性持续提升。
秋去冬来,大天鹅如期往返于迁徙征途。张掖黑河湿地的守护,不仅让1580公里迁徙路充满暖意,更书写了西北干旱区“生态—生物—民生”共赢的答卷。未来,随着迁飞通道网络的不断完善,这片“沙漠五星级服务区”,将继续让“白色精灵”的身影永驻河西走廊。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