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陇人匠心 黔地花开——甘肃籍学者张超、朱晓君夫妇的艺术传承创新之路

来源/ 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时间/2025-11-19 09:05:12

陇人匠心 黔地花开

——甘肃籍学者张超、朱晓君夫妇的艺术传承创新之路

张超作品。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贵州大学的校园里,常能看到一对夫妇的身影——张超教授与朱晓君副教授。这对来自甘肃民勤的“学术伉俪”,20余年来扎根非遗保护与艺术教育一线,在跨越千里的文化土壤中,用热爱与坚守书写了一段动人的“甘黔情缘”。

守护非遗的陇人匠心

张超和朱晓君生于、长于甘肃民勤,那片三面环沙的土地,不仅锻造了他们质朴坚毅的品格,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对传统文化深沉的热爱。

“甘肃的豪迈与贵州的灵秀,恰似艺术创作的两极。”张超说。从黄土高原到云贵高原,他们将贵州视为第二故乡,将研究方向聚焦于水族马尾绣、牙舟陶、傩戏面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构建了“理论研究—设计实践—产业转化”的完整学术链条。

在学术研究中,张超夫妇始终秉持“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理念——

张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贵州三都水族马尾绣艺术保护与开发研究》,系统梳理了马尾绣的纹样体系;朱晓君通过教育部项目《贵州傩面具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传统功能为基础的多元化发展趋势研究》,让古老傩面焕发新生。他们的诸多学术论文,为民族艺术研究提供了理论新视角。

他们的研究并不停留在理论层面,更注重实践转化。张超带领团队开发的“锦绣商城手机软件”,为民族手工艺搭建了数字化平台;朱晓君团队设计的《锡·毓绣》《绣源》,获得了“黔系列”民族工艺品创意制作大赛“黔绣(设计类)二等奖”。此外,他们常年深入贵州三都、丹寨等偏远村寨调研,与手工艺人同吃同住。正如朱晓君所说:“只有俯下身去,才能真正读懂非遗的灵魂。”

情系桑梓的文化使者

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张超夫妇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张超担任区域手工艺专题研究、区域传统图形研究、民俗与创新设计等课程的任课教师,他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与科研,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设计灵感;朱晓君在形态构成等课程中,将蜡染、刺绣等传统工艺技法融入现代设计教学,培养了一批兼具传统底蕴与创新能力的青年设计人才。

在学术研究之外,张超教授同样深耕书法教育。他长期执教书法课程,指导学生以欧体、颜体、柳体为基础进行书法作品创作。在他看来,“书法与民间工艺同根同源,皆是中华美育的核心载体。”

张超夫妇用20余载光阴证明:民族艺术的传承,需要学者的坚守、师者的匠心,更需要艺术家的同心同行。

他们常常前往甘肃、青海、陕西等地,开展艺术讲座与学术交流,推动黔甘两地非遗交流。2023年,张超的陶艺作品《芦笙情》在被誉为中国陶瓷界“奥林匹克”的第十二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展中斩获“金奖”,农民画《水鼓情》被广西书画院收藏,这正是西北文化与贵州风物的诗意对话;朱晓君创作的《新农村建设》《回娘家》等农民画,为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提供了生动的艺术注脚,诠释了新时代的乡村风貌与人文精神。

2024年,张超夫妇的40余件作品亮相杭州“西湖艺术博览会”,其中《丹寨蜡韵·紫砂福影》等系列作品被艺术西湖·陶瓷艺术中心收藏。中国工艺美术学会评价其作品“既有黄土的浑厚,又有苗岭的灵秀”。

近年来,张超夫妇在非遗创新领域持续突破。他们主导研发的《西南少数民族手工艺推广平台》,为非遗数字化保护开创了新路径;发起的“银+非遗”项目,让苗族银饰走进了现代生活。

张超与朱晓君的故事,是当代知识分子扎根西部、践行使命的生动缩影。他们以艺术为桥,从甘肃的苍茫走向贵州的多彩,在非遗保护、艺术创作、人才培养、文化创新的广阔天地中,彰显了学者担当与赤子之心。诚如张超所言:“甘肃养育了我们的筋骨,贵州丰盈了我们的艺术生命。”

(漆思)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