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十四五” 迈向“十五五”】
康乐 推动文旅产业向“多元体验”升级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虎 通讯员 马万荣 何月红
在草长沟林海松涛感受夏日清凉,在稼轩文化产业园赴一场文化之约,在球场感受激情活力……“十四五”以来,康乐县紧扣“以文化为魂、体育为媒、旅游为体”发展理念,立足独特资源禀赋,将生态之美、人文之韵、运动之趣深度融合,推动文旅产业从“单一观光”向“多元体验”升级。
沉浸式体验引客来
作为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门户”,康乐县打破“夏季避暑独热、秋冬旅游断档”的局限,以“春赏山花、夏享清凉、秋观红叶、冬玩冰雪”为脉络,构建起四季可游的生态旅游矩阵。
春季的草长沟,漫山连翘与野杜鹃竞相绽放,景区推出“森林徒步+农耕采摘”线路,游客沿木栈道穿行林海,既能打卡网红溪流浅滩,还能走进农家菜园体验摘菜的乐趣;夏季的竹子沟,高山草甸日均气温保持在18摄氏度,成为避暑的清凉地,露营地、骑马场、星空音乐会同步开放,日均接待游客超3000人次;秋季的莲花山,漫山红叶层林尽染,摄影爱好者穿梭林间,定格美好景致;冬季的白桦林,冰雪乐园开门迎客,滑雪圈、雪地摩托等项目让游客享受冬日运动的快乐。
“竹子沟景区自然风光壮美,还建设了游乐场,一家人可以悠然地感受时光。”游客郭玉婷说。
如今的康乐,生态游已成为文旅产业的“压舱石”,通过“四季主题+沉浸式体验”,实现了从“一季热”到“四季火”的转变,让“生态康乐”的招牌越擦越亮。
文化为旅游注入动能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康乐县深挖本土文化资源,以“历史IP活化+非遗美食融合”为路径,让文化从“书本里”走向“游客眼前”。
在稼轩文化产业园,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豪情”被搬进了现实。园区的稼轩词馆里,辛弃疾诗词手稿复刻件、生平事迹展板整齐陈列,VR设备让游客“穿越”回南宋,沉浸式感受“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豪情壮志。
同时,“稼轩课堂”每周定期开课,诗词朗诵、书法创作、国学讲座吸引周边中小学组团研学,孩子们身着汉服诵读诗词,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康乐县城北学校学生马佳宁说:“通过‘稼轩课堂’的沉浸式体验,仿佛与历史对话,让书本中的文字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
美食与非遗的融合,让文化变得可亲可感。每年“五一”假期,胭脂湖畔的烧烤美食文化活动都会点燃全城热情,游客在此不仅能品尝到地道的康乐风味,还能欣赏到精彩的非遗表演。
运动赛事撬动大产业
“加油!加油!”每当康乐县举办篮球赛事,球场周边总是挤满观众,呐喊声、欢呼声不绝于耳。
近年来,康乐县以篮球运动为突破口,打造“以赛促旅、以赛兴城”模式,让体育成为文旅融合的“新引擎”。
今年,康乐县先后举办“胜龙杯”男子篮球邀请赛、“电商杯”篮球赛、首届“丽康杯”女子篮球赛等赛事,吸引来自周边各省区的队员参赛,赛场内外人气爆棚,带动了住宿、餐饮等消费增长。如今,篮球赛事已成为康乐县的“流量密码”,通过“赛事+旅游+消费”的产业链,不仅点燃了群众的运动热情,还带动了文旅、住宿、餐饮、商业、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推动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将赛事“流量”转变为消费“增量”。
2025年,康乐县文旅产业交出亮眼答卷:截至9月底,全县共接待游客425.80万人次,同比增长9.5%;实现旅游花费23.1亿元,同比增长19.11%。“十四五”期间,康乐县累计接待游客1638.1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5亿元。
康乐县文旅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马利春表示:“展望‘十五五’,康乐县将继续深化文体旅融合,创新产品供给,强化品牌推广,提升服务品质,全力打造全省重要旅游节点目的地和兰州‘后花园’,推动文旅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