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版图书】光影交织 致敬美好

来源/ 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时间/2025-11-18 09:20:24

【甘版图书】

光影交织 致敬美好

丁庆康

“真正的电影艺术需要慢品,需要深思”,这句话用以说明尔雅新作《那些美好的电影》的主旨,切中肯綮。作为一部优秀的影评集,该书以独特的观察视角和深刻的艺术思考,对多部经典电影予以深度分析,探讨银幕何以承载集体记忆、折射人性光辉;其文清雅流畅,放怀寥廓,用“慢”下来的沉静生发出勃然的力量,穿透喧嚣,致敬美好。

作者以“希望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开篇,讲述了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成为影史经典之作的过程,同时也奠定了全书的书写基调。《肖申克的救赎》由小说文本改编为影片并于1994年上映时,票房平平,如今成为豆瓣的榜单冠军,31年间的命运起伏本身就是电影史上的一个缩影。他敏锐地指出,经典的定义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同时代被不断解读、赋予新意义的过程中“重生”——既包含作品诞生时的历史背景(历史性),也包含它在不同时代被解读所焕发出的现实意义(当下性)。在历史与当下的延续、交织、互构中,《肖申克的救赎》无疑是美好的,而“美好的电影”一定是经典的,这作为本书选文的依据,并体现在书名上,足见作者独到的艺术眼光和深厚的专业素养。

情感真挚度、技巧多样性、细节处理、对角色理解的深度以及台词功底是深入解读一部影片的有效路径。作者深谙此道,对影片的评价一针见血,细腻而深入,他善于在微观细节与宏观视野间自如切换,既能对某个镜头、某段配乐进行精读,又能将单部作品置于电影史脉络中考察,呈现影片的别样精彩。譬如,《赛末点》的故事归于寂静;《罗拉快跑》中散发着温暖、纯净的气息。

影评集以相当的篇幅深入讨论了《归来》《大决战》《丝路花雨》等具有代表性的华语电影。《归来》作为一部备受关注的电影,以其深刻的主题和动人的情感打动了众多观众。尔雅在肯定电影艺术成就的同时,也提出了影片中的事件和情节过于单一、提供的思考显得浅薄等问题。他高度赞誉了《大决战》三部曲,认为电影于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间达到平衡。影片真实还原了战场规模,航拍长镜头与细节特写交织,营造出沉浸式战争美学。人物塑造突破脸谱化,展现统帅运筹帷幄,刻画普通战士的牺牲,形成多层次历史视角,思想深度与美学高度的统一在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完美呈现。本书作者独辟蹊径,以绘画、音乐元素解读电影元素,信手拈来,光彩熠熠。难能可贵的是,他毫不掩饰自己对某些电影的喜爱和赞美,也不回避对一些电影的批评和质疑。他以一种真挚的情感,将自己的观影感受和思考毫无保留地呈现给读者,真诚地分享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电影的热爱和执着,读者也更容易产生共鸣。

全书最具特色的或许是那些充满个人记忆的篇章。《拍摄记》《淘碟小记》《旧年记事:1982年的西部乡村,露天电影〈少林寺〉》等文章,把电影批评与个人生活史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为电影批评注入了鲜活且持久的生命力。《旧年记事:1982年的西部乡村,露天电影〈少林寺〉》一文,令人感动。作者深情回忆了自己1982年在西部乡村看露天电影《少林寺》的经历。那是一个物质生活相对匮乏的年代,露天电影成为乡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夜幕降临,村民们纷纷搬着小板凳,聚集在村头的空地上,等待放映电影。《少林寺》精彩的武打场面、扣人心弦的剧情,令观众们如痴如醉。他在文中详细描述了当时热闹的场景,以及自己和村民们的兴奋心情。这段回忆是一个时代的文化切片,“是生活与艺术的馈赠”。它让我们看到了在那个年代里,电影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对人们精神世界的诱惑。尔雅将个人记忆与电影批评相结合的写作方式,让电影批评超越了单纯的艺术分析,成为社会集体记忆,开启了“陌生、神奇、令人向往的新生活愿景”。

电影中的故事或许发生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方,观影的感受与理解的表现形式或许不同,但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却是共通的。这本书最可贵的地方,也许不是它对某部电影的精妙解读,而是自始至终保持的对电影本身的热爱与敬畏,对美好的守望——银幕上的悲欢离合,终究映照的是每个人的生命体验。文字与光影的交织中,“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书中关于电影的深刻对话,将继续引领我们探索电影的奥秘、感受电影的魅力——“电影就是电影,这样很好,特别响亮,特别安静”。

(《那些美好的电影》,尔雅著,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