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筑牢健康基石 绘就惠民新篇
□记者 谢正民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高质量发展,直接关系着群众的健康福祉与获得感。“十四五”以来,泾川县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构建起县、镇、村三级连通的医疗服务网络,让优质医疗服务守护广大群众健康生活,居民健康获得感和满意度显著增强。
“现在看病方便多了,县医院能治大病,卫生院能做康复,连村里都有中医室!”谈起看病就医的变化,泾川县城关镇阳坡村的陈大爷感触颇深。这五年,泾川县医疗卫生服务实现从“有”到“优”的跨越式发展,为全县人民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健康屏障。
资源扩容提质 夯实健康服务“硬基础”
走进泾川县人民医院住院大楼,宽敞明亮的病房,智能化的医疗设备令人眼前一亮。“截至2025年,全县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将达到9.6张,比‘十三五’末增加1.9张。”县卫生健康局局长张宗翔介绍,“这个增长幅度有效缓解了就医群众‘一床难求’的压力。”
在丰台镇中心卫生院,执业医师小李正在为患者诊疗。“虽然基层招人不容易,但通过‘县管乡用’等政策,我们这支队伍稳住了。”五年来,全县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和注册护士数总体保持稳定,为服务体系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更令人欣喜的是,自2022年起,全县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率持续保持100%。“这意味着我们的卫生监管真正做到了全覆盖、无死角。”县卫生监督所副所长史小勇表示。数字背后,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承载能力的显著增强,更是群众健康获得感的实实在在提升。
重大项目引领 构筑医疗设施“新地标”
在县人民医院传染病区,负压病房、智能化监护系统一应俱全。“这个项目建成后,我们的应急救治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县人民医副院长薛军民站在改造投用后的负压病区说。
“十四五”期间,全县先后规划实施卫生健康领域重大项目13项,总投资达6.24亿元。这些投入转化为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健康工程:县人民医院应急医疗救治能力提升项目、传染病区改造项目相继建成;县中医医院提标扩能一期项目顺利完成;覆盖全县的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所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成功引进的康宁精神心理医院填补了县域精神卫生服务空白。“现在看心理医生不用再往省城跑了。”患者家属刘女士感慨道。这些项目的落地投用,推动泾川医疗基础设施实现了从“补短板”到“强功能”的历史性跨越。
分级诊疗增效 畅通就医转诊“快车道”
“在镇卫生院初诊后,通过绿色通道直接转县医院,手术一点没耽误。”说起前不久的就医经历,胸痛患者张先生仍心怀感激。这样的高效衔接,得益于泾川县着力构建的分级诊疗体系。
“我们坚持‘强基层,促均衡’,县域内就诊率稳定在90%以上。”泾川县医疗和医保监管服务指导中心副主任李彦平介绍。通过完善县域医共体资源调配与双向转诊流程,“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就医格局基本形成。
在提升县级医院能力方面,泾川县主要县级医院与省内外三级医院深度合作,建成胸痛、卒中、创伤等五大急危重症救治中心,引进心脏介入、3D打印等新技术20项以上。“现在35种大病80%都能在县域内诊治。”县人民医院副院长薛军民自豪地说。该院已成功跻身国家“千县工程”示范医院行列,成为区域医疗的“领头雁”。
智慧医疗赋能 打造便捷服务“新体验”
“一个电子健康码,全县通用,再也不用带着一堆检查单到处跑了。”在县人民医院门诊大厅,患者王女士向记者展示手机上的电子健康码。截至目前,全县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已达0.67万人次,为群众节省费用70.96万元。
“智慧医共体建设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李彦平介绍,全县建成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整合检验、影像等资源共享中心,实现基层机构远程服务覆盖率100%。
更让群众称道的是县人民医院与县中医医院推行“一次挂号管三天”措施,累计惠及群众41.1万人次,节省费用29.12万元。“现在复诊不用重新挂号,既省时又省钱。”带着孩子复查的李小琴连连点赞。
“十四五”期间,泾川县构建起覆盖城乡、优质高效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县卫生健康局局长张宗翔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将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能力,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保障。”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