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乡村新风貌】“铁牛”进山 沃野焕新——天津大学携手行业协会与企业捐赠农机助力宕昌县产业增收

来源/ 新甘肃 作者/ 时间/2025-11-12 17:49:30

大寨村村民使用微耕机耕种。本文图片均由大寨村提供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小龙

立冬后的陇南山区,正值冬小麦播种的关键时节。在天津大学定点帮扶的甘肃省宕昌县沙湾镇大寨村,以往人背畜拉的景象,如今被一阵阵轻快的机器轰鸣声所取代。

近日,由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牵头策划协调,联合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威马农机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捐赠的10台新型微耕机和2台发电机,正式“安家”大寨村并立刻投入使用。这些量身定制的“农耕帮手”,不仅让深山里的耕种效率大大提升,更为这个被群山环绕、地形复杂的小村庄,注入了产业发展的鲜活动能。

大寨村坐落在宕昌县南部,“山大沟深、农田分散”是这里最鲜明的标签。过去,村民们靠着传统农耕方式劳作,效率低不说,成本还高,一年忙到头,收成和收入都难有起色,严重困住了村里农业发展的脚步。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天津大学机械学院的老师们始终惦记着村民的难处:从一次次翻山越岭深入田间地头调研,到耐心细致对接村民的实际需求;从多方联络资源、反复打磨帮扶方案,到全程跟进农机的运输、交付,再到手把手教村民安装调试、操作使用,每一个环节都想得周全、做得扎实,只为让这些机械尽早送到村民手中。

工作人员演示微耕机操作方法。

微耕机体型小巧,操作灵活,非常适合大寨村零散、坡陡的耕地条件,能够轻松完成深耕、碎土等作业。大寨村一位正在使用微耕机的村民许江海高兴地说:“以前种地,全家老小齐上阵,连耕带种至少要忙活好几天,累得腰都直不起来。现在有了‘铁牛’来帮忙,我一个人就能干完,又快又好!”

天津大学驻大寨村第一书记赵国光介绍,这批微耕机在今年的冬小麦播种中已立下“头功”,耕种效率比人工提高了数倍,确保了播种不误农时,为来年的夏粮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将村民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节省出的劳动力可以投入到特色养殖中,琢磨更多增收的门道,日子也有了更多盼头。

这场暖心的捐赠,正是天津大学牵起高校、行业协会与龙头企业的手,推动党的四中全会精神在乡村落地生根,用科技的力量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的生动实践。它不仅实实在在解决了大寨村农耕的“老大难”问题,更让“实事求是”的天大校训,在深山里的田垄间落地见效,化作了对帮扶地区最质朴、最务实的担当,在这片土地上种出了更多希望。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