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剪纸世家的守正与创新
一剪镂月裁云 三代纸上生花
李自新在创作仕女图
500罗汉长卷
七里河区八里镇有一个剪纸世家,他们的传承脉络,犹如一条坚韧的丝线,串起了柳金花、李自新、李麟桐三代人的心血与热爱,延续着剪纸艺术的灿烂火种。从母亲柳金花老人的炕头花样,到儿子李自新的300米长卷,再到女儿李麟桐的创新发展,剪纸对这个家庭而言,早已超越艺术的范畴,成为血脉中流淌的文化基因。
1 纸间天地:工作室的时光印记
在七里河区八里镇后五泉村李自新工作室,首先映入眼帘的并非满墙的剪纸,而是造型各异、静立窗边的根雕作品。直到转身推开里间的门,一个用剪刀裁出的世界才豁然展开。桌上一幅幅剪纸作品整齐排列:全长300米的《500罗汉》气势恢宏,70米长的《水浒108将》栩栩如生,《敦煌壁画》的庄严瑰丽与《红楼梦》的婉约灵动交相辉映。而走进李自新老人的家中,景象却截然相反——房间里没有直接陈列的绚丽作品,取而代之的是一摞摞用旧报纸仔细包裹、分类码放的剪纸珍品。空气中弥漫着宣纸的清润与旧报纸的陈香,层层纸页之下,藏着的是李家三代人以剪刀为笔、宣纸为笺,剪出的家的味道。
工作台前,李自新老人正伏案创作。他的工具摊满桌面:大小不一、型号各异的剪刀不下二、三十把,刀刃在光线下闪着寒光;各种刻刀、凿子,柄身已被磨得温润。他正在创作的是《中国古代仕女图》系列中的一幅,只见他手握小刀,全神贯注,刀刃在纸上游走,发出极细微的“沙沙”声,精准地剔除着不需要的部分,一个发髻盘起、衣袂飘飘的仕女形象正逐渐变得清晰、灵动。
2 刀耕不辍:第二代传承人的艺术之路
今年76岁的李自新,是非遗剪纸艺术的第二代传承人,其艺术血脉源于他的母亲——第一代传承人柳金花女士。他自幼便在母亲剪纸、绣荷包的指尖艺术中耳濡目染,对民间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及至年长,他的爱好愈发广泛,不仅深研剪纸,更在泥塑、根雕、盆景、黄河奇石等诸多领域皆有所成,这些艺术形式彼此滋养,丰富了他的审美与创作语言。在他眼里,剪纸的灵魂就是雕、刻、剪、凿。
“我是从1989年开始学习剪纸创作的,”李自新回忆道,“最开始选的类型就是花鸟,因为相对简单,是基础。”然而,他很快就不满足于此,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宏大、复杂的题材。“后面开始剪罗汉、敦煌壁画。那时候,心里就憋着一股劲儿,想要挑战最难的传统艺术精华。”
这份挑战,意味着长达数十年的坚持。“那时候,每天不管刮风下雨、礼拜天、逢年过节都没有间断过。”他的话语平静,却透着一股强大的韧劲。最近,他的创作焦点转向了中国古代仕女,试图在柔美的线条中展现东方女性的神韵。
谈到创作过程,他眼神中闪烁着匠人的严谨光芒:“剪一个好作品,首先要有一个构思,然后再把它画出来,再去动剪刀、刻刀各种工具。” 在他这里,剪纸绝非简单的“剪花样”,而是严谨的艺术创作,是“胸有成竹”后的“运剪如风”。
李自新与母亲柳金花、夫人王晓明组成的“艺术一家”,早在1992年兰州市第一届艺术节上,就以母亲的传统剪纸荷包、他的根雕、夫人的现代俏色剪纸联袂参展,赢得了“艺术一家”和“一家巧艺自生春”的赞誉。斗转星移,十六年后,李自新先生人老艺精,积累愈发丰厚。
3 薪火相传:剪刀剪不断家的情怀
“其实每一个人,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都有一个引路人,我也是这样的。”李麟桐是李自新的女儿,如今是剪纸非遗第三代传承人。她的启蒙源于2003年父亲的一个突发奇想。“父亲想做一些灯笼,需要大量的剪纸作品,于是号召全家动手。”
“那个时候家里最大的话题,就是晚上总结谁的剪纸作品好,家里头掀起了互相比拼的高潮。”她模仿着父亲的语气,“比如,今天妹妹剪了一个作品,父亲马上就说,‘哎呀,你看你妹妹剪的这个作品,人物和线条特别的细,剪得也很好!’于是,明天我非得要剪一个比妹妹更好的作品。”这种家庭内部的良性竞争,让剪纸从一项技艺,变成了充满乐趣的亲情互动。
然而,真正让她意识到剪纸承载的重量,是在十年前母亲去世之后。“我觉得家对每个人都有一个独特的情怀,怎么样把这个家的情怀永远地保留下来,一直刻在兄妹心中。”一次剪纸时,她突然忆起童年:“小时候在兰州过年,奶奶就在炕席底下拿出花样教我们剪纸。那时候过年时窗户要贴上花花绿绿的窗花,象征对来年美好的祝愿。”
“每逢想起这些,家的情怀油然而生。”这份顿悟,让她坚定了传承的信念,“现在我也是两个女儿的妈妈。奶奶和父亲的手艺要继承下来,以后让我的孩子也要记住家的情怀。” 如今,她的小女儿也在课余时间跟着描摹画稿,学习基础。
4 以剪为桥:让非遗的光芒越剪越亮
李麟桐明白剪纸创作的甘苦:“有时灵感来了,晚上舍不得睡觉,赶快将构思的画面记录下来。”这种状态,她从父亲身上早已见过——“父亲以前,桌子旁边就是床,有的时候半夜灵感来了,爬起来就开始剪纸。”
她阐释着剪纸艺术的核心理念:“剪纸给我们这些手艺人提供的只有阴和阳两种颜色。”如何用这两种颜色表现大千世界,关键在于“线线相连”。“比如要剪一个人物,我们要保证让他的眉毛、眼睛、鼻子、嘴,都是完整的。这就需要巧妙处理‘阴刻’和‘阳刻’的关系,才能既表现人物丰富的表情、眼神方向、手中物件,还有衣服的褶皱。”
李麟桐介绍,剪纸多用宣纸,因其不易掉色且两面颜色一致。但宣纸中的草梗有时会带偏刀锋,因此力道掌控至关重要。“刚开始只能从对称的基础花样开始,慢慢把手练巧,再扩大画面,加入人物、背景、风景,融入自己的创作,才能形成自己的作品。”
她的作品既有继承父亲的《500罗汉》等宏大题材,也有《梅兰竹菊》等雅致小品。“父亲把花样给我,我进行再次创作,因为我也想超越他。”她笑着说,有时会觉得父亲作品中某些细微处还能再处理,便会融入自己的构思,使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韵味。她最近正在创作《红楼梦》系列人物,已完成70多幅。
李麟桐对剪纸艺术的发展充满了期待。她希望能够继续传承和发扬家族的剪纸技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剪纸艺术。她计划推动剪纸教学活动走进学校、社区,将剪纸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中。她还希望能够与更多的艺术家和文化机构合作,将剪纸艺术与现代科技、时尚设计等领域相结合,开发出更多具有创意和实用性的剪纸产品,让剪纸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
记者 孙建荣 见习记者 包玉霞 文/图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