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红色引擎激活邻里温情 兰州基层治理实现暖心嬗变

来源/ 兰州日报 作者/ 时间/2025-11-10 09:04:22

红色引擎激活邻里温情 兰州基层治理实现暖心嬗变

深秋时节,清晨的阳光穿过银杏树金黄色的树梢,洒在格林小镇业主委员会换届选举的公告栏上。公示名单旁几位居民正逐字阅读,嘴角泛起笑意——这看似寻常的场景,恰是兰州基层治理变革的生动注脚。当党建引领从文件走向居民楼宇,当“田字型”治理体系的根系深扎土壤,一座西部城市的温情蜕变正在千家万户的门口悄然发生。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

随着社会进步,兰州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外来人口持续增长,新建住宅小区大幅增加……社会结构由传统层级式向扁平化、网络化演变。传统粗放、单一的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新要求。如何破解“社区管不过来、物业不敢管、业委会不会管”的困境,成为一道管理者必答的考题。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及省委关于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部署要求,紧紧抓住居民小区这一城市治理最基本单元和社区治理的最前沿阵地,以小区党建为抓手,打破传统格局,延伸“动力主轴”,强化协调联动。大力推广“党建+网格+大数据”治理模式,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构建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新格局,把遍布全市各方面的基层党组织动员起来,领导群众共同参与、破解治理难题,努力探索党建引领小区治理的兰州实践。

今年年中,兰州市委社会工作部会同市委组织部、市委政法委等10部门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强党建引领小区协同治理的指导意见(试行)》。这份《指导意见》直面社区基层管理困局,不再将小区视为一个简单的管理单元,而是将其看作一个需要悉心呵护的“生活共同体”和“情感共同体”。文件名称中“党建引领”与“协同治理”的并置,本身就传递出一种温暖的信号:治理的核心,不是生硬的管控,而是有温度的引领和充满人情味的协作。

在“党建+协同治理”机制引领下,小区治理不再是传统“人海战术”,而是升级为精准高效、触手可及的智慧服务。“1+3+N”联系指导机制,恰似给小区配上了专属“智囊团”——法律顾问的专业研判、财务人员的精打细算、物业专家的经验加持,再加上党员志愿者的全情投入,共同织就一张既专业又充满人情味的服务网;而“四方联席会议+五议两公开”的探索,更是一场治理理念的深刻革命。正如在阳光雅居小区,曾经剑拔弩张的业主与物业关系,如今被透明公开的议事流程化解。这种“透明治理”就像在小区种下了信任的种子,曾经对公共事务漠然的居民,如今会为垃圾桶摆放位置热烈讨论,会为儿童游乐设施更新联名建议。“当居民看得懂、能参与、可监督时,猜忌就变成了信任,抱怨就转化为了建设。”这是小区管理者由衷的表达。

基层治理的本质是做群众工作,其最高境界是民心的高度凝聚和力量的广泛汇聚。当多元力量从“旁观者”变为“局内人”,治理便不再是冷冰冰的任务,而是充满烟火气的生命互动。七里河区兰石豪布斯卡翰园的“银发宣讲团”,用带着方言味的乡音讲述政策;彭师傅维修班的工具包里总是多备几枚螺丝钉;红色代跑服务队的青年们,在送药路上顺手帮老人调试智能手机。这些看似微小的善意,如同星火汇聚,照亮了“远亲不如近邻”的传统温情。这种“人人都是治理者”的共同体意识,将基层治理的“独角戏”变为协同参与的“大合唱”,真正释放出了“1+1>2”的聚合效应。

党建引领小区协同治理兰州实践的深层启示,或许在于找准了制度刚性与人情柔性之间的平衡点。居民诉求有人应、议事协商有章法、服务落实有闭环,科学机制与人文关怀的结合,便能焕发出巨大的共治能量。

在金城大地上,党建引领如根脉深扎、灯塔引航,将党的组织力量源源不断转化为治理效能,铺展出一幅秩序井然、活力涌动的善治图景。

记者 何晓瑄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