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新闻初心 记录时代华章——致敬第26个中国记者节
编者按
今年11月8日,是第26个中国记者节。
这一年,我们奔走陇原大地,用镜头定格“高光时刻”,深入新闻现场,用笔触记录发展新貌,采编播发了许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一个个故事、一张张照片、一帧帧画面……全方位展示了陇原改革发展、追赶进位的火热实践和喜人变化。
记者节,是对新闻记者的致敬,更是新闻初心的传承与坚守。今天,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7位优秀新闻工作者代表分享了他们的经历和感悟。肩扛摄像机,捕捉动人时刻;手拿采访本,采写感人故事;挑灯夜战,精心编辑版面;巧思创意,精心制作融媒体产品……我们将坚守新闻初心,以更坚定的信念、更饱满的热忱、更昂扬的姿态,为记录时代变迁、传播主流价值、服务发展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应变求变中笃定前行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彭雯
甘肃日报记者彭雯。
2015年到2025年,十年间,我在记者与编辑的角色中主动切换,在一线与幕后的工作中进步成长,始终以应变求变的姿态勇担党报记者责任使命,岗位几易,热情未减,初心如磐。
最好的新闻在基层一线,最催人成长的地方也在基层一线。我曾作为党报评论员,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引导社会舆论;作为党报理论编辑,深入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方针政策。我深知,创作更加鲜活、更接地气的新闻作品,还需要深入基层一线,在践行“四力”中提升自己。怀着这份心愿,三年前我主动申请,成为了一名驻站记者。
“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驻站考验单兵作战的综合素质。我将驻站视作学习的进修期,努力补上基层工作这一课。从和美的广阔乡村到蓬勃的产业前沿,从抗震救灾一线到重大活动现场,我不断奔赴一个又一个地方,用手中的笔记录时代的发展。同时,我积极锻造全媒体记者素养,学会了拍照片、拍视频,丰富了报道的内容和形式,为读者带去更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作品。完成驻站任务后,我再次选择主动求变、重新出发,带着对基层的更深了解、实践经验,继续为党报评论理论宣传工作发光发热。
回首十年新闻路,伴随我职业生涯的,始终是一颗敬畏心。一是敬畏每一次采访。始终以自己的专业和真诚,记录鲜活的故事与人物,书写火热的发展篇章。二是敬畏笔下的文字。认真对待每一篇稿件,既对自己负责,更对读者负责,确保经得起事实与时间的检验。三是敬畏记者这个职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掌握“十八般武艺”,以更专业的素质、更坚定的担当,做好时代的瞭望者、社会的记录者,脚下有泥、心中有光。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媒体变革的浪潮中,技术向智、媒体向新,我选择继续热爱、坚守初心、笃定前行,以应变求变的姿态提升职业素养、拓宽能力边界、涵养人文情怀,做与时代同频、和大众共振的内容创作者,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不负甘肃日报这片沃土,不负我们身处的这个伟大时代。
用镜头记录时代 用文字传递力量
新甘肃客户端记者 白羚媛
新甘肃客户端记者白羚媛。
在第35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新甘肃客户端收获三项大奖。此刻,我想分享的不只是荣誉,更是那些藏在镜头背后、直抵人心的故事。
新闻直播《大道同行 集装箱里看陆海——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5周年开箱联动直播》荣获一等奖。虽然甘肃段直播仅20分钟,但我们创新采用“大篷车盲盒”形式,生动展现甘肃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成果。让观众亲眼看到从哈萨克斯坦运来的奇亚籽,见证货物跨越山海、服务连接世界的开放缩影。在烈日下一次次踩点,在作业声中一遍遍核对流程——这样的坚守早已融入我们上百场直播的日常。我深信:所有的运气都是厚积薄发的底气,所有的荣光都是天道酬勤的馈赠。
新闻纪录片《感恩新村184号》实现甘肃省在中国新闻奖新闻纪录片奖项“零的突破”。这部作品诞生于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浪潮中,从策划到拍摄,始终围绕重塑优质内容展开。
创作分三阶段推进:首先,我们决定聚焦个体故事,反映宏大主题;随后,从众多候选人中选定武威市古浪县黄花滩移民区的一名中学生——这里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过的地方,也是易地扶贫搬迁的典范;最后,确定用新闻纪录片形式呈现,让人物更真实、更有张力。
作品最终聚焦一位普通中学生,通过其视角生动展现西北地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带来的深刻变革。以记录学生生活为切入点,折射出教育、交通、医疗、产业等多方面变迁。通过个人故事,让人直观感受改革发展带来的物质富足与精神提升,彰显新时代风貌。
当告知主人公杨发源纪录片获奖的消息时,这位少年说:“谢谢你们把我们村的故事讲出去,我会记得‘向下扎根,向上生长’。”这句话不仅是他的座右铭,更是我们新闻人的职业箴言。
“向下扎根”是新闻人的立身之本——唯有深入基层,与群众同呼吸,才能挖掘鲜活故事;“向上生长”是新闻作品的生命力——唯有传递温暖、凝聚力量,才能实现新闻的价值与使命。
荣誉是认可,更是鞭策。我们将继续带着初心使命,走向广阔田野,用镜头记录时代,用文字传递力量,让每份“向下扎根”的坚守被看见,让每种“向上生长”的力量被铭记。
青春的答卷 以脚步作答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小龙
甘肃日报记者马小龙。
对记者而言,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是职业生涯中一种独特的考验,也是最快速的成长。
参与今年榆中山洪灾害抗洪救灾一线报道的这段经历,让我对记者的职责与使命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在得知受灾信息的第一时间,我作为报社第一批报道队员赶赴灾区,克服道路冲毁、信号中断等困难,徒步深入受灾核心区域,当天完成9篇稿件,及时、准确、全面地传递现场信息。报道中,我以视频、图文等多元形式,既还原灾情与救援进展,又聚焦安置点温暖瞬间,展现干群同心共克时艰的动人场景,用有温度、有深度的内容回应社会关切、凝聚力量。
此次经历让我明白,突发事件报道要及时准确反映现场,更要传递温情与正能量,这是党报记者的责任与担当。
还记得两年前刚入职时,我对记者这个职业的认识是模糊的、非具象的。如今,经过一次次采访、一篇篇稿件的磨砺,我深深体会到,记者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扇窗口——透过它,我看到了这个时代最生动的景象,聆听到了最真实的声音。
这份职业给予我最宝贵的,是能够零距离触摸这个时代的脉搏。从田间地头到工厂车间,从市井小巷到重大项目现场,我们记录着普通人的悲欢离合,也见证着国家发展的铿锵步伐。我们是时代的“在场者”,用镜头定格每一个鲜活的瞬间;我们是历史的“记录者”,用文字写下每一段难忘的故事;我们更是温暖的“传递者”,用报道凝聚起社会的正能量。那些鲜活的画面、动人的故事、真挚的情感,汇聚成这个时代最生动的群像,也让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记录者的价值与幸福。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人更要坚守初心,用脚丈量土地,用心感受温度,用笔记录真实。我们要做的,不仅是信息的传递者,更应该是时代的见证者、历史的记录者、温暖的传播者。
在新的征程上,我将继续怀揣对新闻事业的热爱,用镜头捕捉真实,用文字传递力量,努力做一名有担当、有温度、有作为的新闻工作者。因为我知道,每一次按下快门,每一次敲击键盘,都是在为这个时代留下最真实的注脚。
以更坚定的姿态追光前行
新甘肃·奔流新闻记者 赵梓伊
奔流新闻视频中心副总监赵梓伊。
第26个记者节如期而至,站在这承载职业荣光的节点,我不禁回望七年从业路,在心底反复叩问:何为记者?记者何为?
初入行业时,我对“记者”的理解,懵懂又浅薄。直到胸前挂上采访证,真正走进新闻现场,才逐渐读懂这份职业的重量。在乡村采访,我跟着驻村干部走村入户,看他帮村民修水渠、为农产品拓销路;在社区蹲点,记录网格员的日常,跟着他们帮独居老人买菜送药,调解邻里矛盾。每一次采访都让我对职业多一分认知:何为记者?是扎进烟火日常,记录时代发展的足迹;记者何为?是传递人间暖意,留下属于这个时代的真实印记。
“记者脚下有泥,眼里有光”,这是我从业以来始终铭记的准则。为了见证中欧班列的壮阔,我曾顶着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站在内蒙古满洲里口岸;为了记录铁路工人的坚守,我顶着炎热走进新疆博尔塔拉的草原戈壁。我愈发坚信——何为记者?是靠双脚丈量大地,用双眼洞察每一个真实瞬间;记者何为?是让平凡人的坚守被看见,把奋斗者的力量传遍四方。
而危急时刻的挺身而出,更让我读懂“记者”二字沉甸甸的分量。9月27日陇西5.6级地震发生后,凌晨的工作群里满是紧急指令,同事们彻夜未眠:有人火速奔赴震区,有人守在电脑前梳理线索,用文字、画面搭建起让公众知情共情的桥梁。那个夜晚,我更深刻地理解到:何为记者?是危难中守住方向,做照亮人心的灯塔;记者何为?是于喧嚣中传递真相,给公众注入力量。
时代浪潮奔流不息,媒体格局日新月异。但我坚信,无论媒介如何迭代、外界如何喧嚣,没有什么能替代双脚丈量土地的温度,也没有什么能取代双眼见证真实的重量。对事实的坚守、对正义的求索、对温暖的传递,这份刻在骨子里的执着,正是记者的灵魂所在。
如今,我已从跟着前辈跑采访的新手,成长为能独立完成报道的记者,但对“记者”的叩问,仍会在每一次出发前响起。未来的路还长,我会继续扎根新闻一线,挖掘更多有温度的好故事,紧跟时代步伐学习新技能,以更坚定的姿态追光前行——因为我始终记得,自己是一名记者,要做为真实发声、为时代记录的追光人。
点滴积累,做有准备的人
甘肃日报出版部编辑 寇丹丹
甘肃日报社出版部编辑寇丹丹。
记者节是属于全体新闻工作者的节日。
11月8日是第26个中国记者节。转眼间,2025年也只剩下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幸运的是,作为新闻工作者,付出和回报能有所见证,光阴和成长皆有迹可循。
晚上9时,甘肃日报报业大厦16楼的灯光总会准时亮起,这里就是甘肃日报社出版部。守在电脑前的这群“夜猫子”们,由编辑、美编、校对等工作人员组成。编辑稿件、核实信息,精选照片,设计版式,审校版面,他们是地道的“新闻守夜人”。在这里,夜以继日是常态,字斟句酌是习惯。
这一年,我们一起经历了很多:
特别报道始终在行动:“牢记嘱托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深化‘三抓三促’行动特别报道……我们孜孜不倦,一丝不苟。
“省两会”“全国两会”“九三阅兵”,每一个重要的时刻,我们团结起来奋战到天明,与报纸的墨香一起迎来黎明的曙光。
“敦煌文博会”“公祭伏羲大典”“活力兰洽,开放甘肃”“兰州马拉松”,精彩瞬间,精彩呈现。
突发事件报道,凸显主流媒体使命担当——榆中发生山洪灾害,抗洪救灾众志成城。我们与前方记者各自坚守阵地,一样加油冲锋;一篇篇报道及时刊发,有我们夜班编辑默默的付出。
一张张版面历历在目,一个个报道深入人心。
来到出版部已经四年,我一直从事美编设计工作,在前辈们的带领下,我逐步加深了对甘肃日报的了解。一份报纸,也让我对新闻工作者这个称呼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从选题下发,任务安排,到记者采稿,写稿,过“三审”流程,再到上版,设计版面,编稿、校稿、校版,最后出版。我越发觉得,做新闻工作,是要走在时间前面的。
越了解,越知不足。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接触,我也习惯了每天早上打开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以及各省报纸,学习他们的优秀版面设计,看看他们新开设的栏目,多收集设计素材,以做好各种设计任务。提前准备多一点,我心里就更踏实一些。
回望来时路,未来亦可期。
全媒体时代,唯有主动识变应变,点滴积累,做有准备的人,才能坚守初心,踏实前行,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以心传声,做跨越山海的信使
甘肃国际传播中心记者 何征
甘肃国际传播中心记者何征。
今年是我入职的第四年,回望这段从编辑到记者的历程,充满了成长的喜悦。2021年刚入职时,我在屏幕后方守卫新闻的严谨;转岗至甘肃国际传播中心后,常奔走于采访一线,带着笔、镜头和一颗敬畏的心,一次次出发。
在国际传播这条路上,我们报道过宏大的主题,也追踪过重要的事件。但走得越远,我越发觉,最动人的风景永远是:“人”,那些不期而遇的温暖瞬间,如同点点微光,照亮了我的工作。
文明,在交流中绽放光彩。今年7月,我采访了一位专程从玻利维亚赶来甘肃的媒体人米格尔·迪亚斯,他辗转30多个小时,首次来华就直奔敦煌。他赞叹:“敦煌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得很出色,我要把这些敦煌经验带回家。”这次让我真切看到了中国经验正通过一次次的交流走向世界,也让我对“文明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有了更深的理解,让我更加坚定从事国际传播工作的信心。
文化,让山海不再遥远。在刚刚过去的10月,我在敦煌采访了意大利威尼斯狂欢节主席马西莫·安德烈奥利骑士,他将自己比作“新时代的马可·波罗”。莫高窟与威尼斯,一座沙城,一座水城,却因对人类文明的共同珍视而心心相印。我们采访他的短视频在海内外获得200多万浏览量,引发更多人共情。更令人感动的是,几天后,他在景德镇偶遇来自敦煌的花车,向我发来“我们的心,依旧在敦煌”的深情留言和短视频,让我深信:文化能够跨越国与国的边界,在人与人之间引发共鸣。
友谊,在细节中生根发芽。今年9月,我采访了哈萨克斯坦《实业报》总编辑谢里克·科尔茹姆巴耶夫。他胸前一枚小小的领针吸引了我——那是2019年一个中国朋友赠送给他的中哈友好徽章。他说四年来一直戴着它,因为代表着两国友谊,因为“我很自豪地扛起了这面友谊的旗帜”。
这些温暖的相遇让我懂得,记者不仅是记录者,更是连接者。我们用镜头捕捉真实,用文字传递温度,在平凡相遇中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与中国发展的自信。
在这个属于我们的节日里,愿我们始终眼中有光、脚下有泥、笔下有情,永葆初心,做一个跨越山海的信使,让世界听见甘肃的声音、感受中国的温度。
以法治之笔讲好民族团结故事
甘肃法治报记者 李洋
甘肃法治报记者李洋。
当法治阳光洒满陇原大地,民族团结之花愈发灿烂。自2023年起,甘肃法治报立足行业媒体特色,深挖媒体融合成果,以“法润石榴花 幸福千万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稳实践”为主题,打造全媒体品牌采访活动,以立体传播、新媒体赋能、鲜活案例为抓手,让法治精神在民族地区落地生根,让民族团结故事直抵人心。
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离不开精准有效的宣传引导。甘肃法治报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贯穿活动全程,实现了法治宣传从“单向灌输”到“双向奔赴”、从传统报道到全媒表达的深刻转变。三年来,联合30余家中央及省级主流媒体,构建起“报网端微”联动、“文图视频”并茂的立体化传播格局,累计发布主题稿件800余篇、图片2000余幅、短视频100余条,通过“当日采访、当日编审、多平台联动发稿”的快速响应机制,让法治声音传遍千家万户。
内容“破圈”方能传播“入心”。2025年,活动创新引入网络大V参与,并策划“法润石榴红”系列直播,将线下实地探访与线上云端互动深度融合,直播观看人数突破116万人次,短视频全网浏览量超20万人次,累计触达受众超5000万人次,实现传播效能的跨越式提升。记者团队坚持“小切口反映大主题”,深入基层挖掘出肃南县“一碗奶茶调解法”、临夏县“简案快办”机制等40余个鲜活治理案例,打造出一批有温度、有细节的融媒体产品,相关报道被各平台转发超500次,形成“报道一个点、照亮一大片”的扩散效应。
三年深耕结硕果,法治花开映石榴。今年9月,甘肃法治报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这份荣誉,是对我们三年来守正创新、深耕不辍的肯定,更是前行的动力。站在新的起点,甘肃法治报将继续高擎“法润石榴花”品牌旗帜,用脚步丈量陇原大地的法治实践,用镜头捕捉民族团结的生动瞬间,用笔墨去书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动人篇章!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