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教育赋能陇原 创新驱动未来——甘肃书写教育高质量发展答卷

来源/ 每日甘肃网-甘肃经济日报 作者/ 时间/2025-11-10 08:51:21

教育赋能陇原 创新驱动未来

——甘肃书写教育高质量发展答卷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张莉莉

崭新的校舍,教室里的琅琅书声,操场上的奔跑身影……这样的幸福图景,源于我省积极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多项扎实举措。

“十四五”以来,甘肃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关键领域持续深化改革,构建起覆盖全学段、贯通各体系的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基础教育提质增效:筑牢均衡发展“压舱石”

“孩子能在家门口上学,实在是太方便了。”家住兰州市城关区九州片区的赵丽娟道出了许多家长的心声。这样的便利与实惠,得益于“十四五”以来我省持续深化的教育集团化办学、城乡共同体建设和学区化治理。

近五年来,我省累计投入中央和省级学前教育发展资金60.73亿元,新建改扩建城镇公办幼儿园225所,新增公办幼儿园园位7万余个;投入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农村校舍安全保障资金145.84亿元,通过“增学位”教育为民实事项目,在14个市(州)城区新增学位13.1万个;投入改善高中办学条件资金30.97亿元,新增普通高中学位6万余个,县中办学水平得到整体提升。

“我们通过新建西校区、改造东校区,新增学位2000个,优化了全县高中教育资源配置。”民乐一中西校区校长樊有杲介绍,“学校还同步建成标准化考场169个,配备智慧教室、创客空间等现代化教学设施,构建了‘一校两区’协同发展格局。”

从增加一个学位到提升一堂课的质量,从规范一次招生到温暖一个家庭,我省基础教育正一步一个脚印,朝着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目标迈进。

职业教育破局突围:产教融合锻造“技能引擎”

近日,在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的铝电解智能操作实训室里,全国先进工作者、冶金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马琼正俯身指导学生操作设备。

20年前,马琼从一名技术工人转型为职校教师。那时,她面对的是一个几乎“一片空白”的专业建设局面——没有现成教材,也没有成熟的教学体系。于是,她带领团队深入冶炼厂房和电解车间,记录下上百个岗位操作细节,将工人们的实践经验整理成一个个生动的教学案例。

“把工厂搬进课堂,让教学对接生产。”马琼说,这些来自生产一线的宝贵经验,最终打造出一个新的“金牌专业”。

近年来,我省持续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积极探索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2024年开始,甘肃省教育厅重构中职、高职、本科“357”贯通人才培养新体系,具体包括“3+2”中高职贯通培养、“五年一贯制”贯通培养,以及“3+4”中职与本科贯通培养三种模式。该改革将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情况、专业匹配度作为贯通培养的准入条件,推动“双高计划”高职院校与“双优计划”中职学校有效对接。

作为全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省份,我省全力构建“义务教育阶段职业启蒙教育、高中教育阶段职普协调发展、高等教育阶段互选互认”的全学段职普融通模式,畅通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互融渠道,为学生搭建多元化成长“立交桥”。

高等教育振兴崛起:学科突围激活“创新动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甘肃高等教育振兴的重要突破口。甘肃率先在西北发布实施《人工智能赋能甘肃高等教育实施方案》,推动省域“六互”行动落地,累计实现48.9万人次本科生线上跨校选课,互认学分43.9万余个,打破了高校间的教育资源壁垒。

在政策引导下,甘肃高校主动“瘦身强体”,近两年省属高校共撤销专业41个、新增专业59个、停招专业104个,调整比例达19.25%;招生计划调减或增加人数超过50%的专业分别有132个、158个,调整比例27.36%。总体调整优化比例高达46.61%,有效解决了专业设置“同质化”“与产业脱节”等问题。

在产教融合实践中,甘肃创新实施高校青年博士教师“入企入园”行动和高校学术骨干“龙头对龙头”行动。选派378名高校青年博士深入省内244家企业和园区,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设立甘肃省校企共生融合发展创新港,建设33个高校产业研究院,实现“14+1”重点产业链全覆盖。

从改革先行区的落地到“兰州倡议”的全国影响力,从学科专业的大规模优化到科研成果的高效转化,甘肃高等教育正以“学科突围”打破发展瓶颈,以“创新赋能”激活内生动力。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