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标记冲锋的脚步;岁月,见证守护的誓言。
回首“十四五”征程,甘肃省消防救援总队忠诚履行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核心职责,交出了一份来之不易的“平安答卷”。
这份厚重的“平安答卷”背后,是“十四五”期间的持续攻坚。全省消防部门累计检查行业单位逾14万家次,督改隐患超15.6万处;1356个乡镇街道消防工作所全面挂牌,打通基层末梢;75家大型商业综合体实现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新增城镇市政消火栓8500个,历史性解决1200个偏远村落“无水灭火”困境。全省连续19年未发生重特大火灾事故,火灾亡人数连续4年稳步下降,安全底盘持续筑牢。
五年来,全省累计新建、投用消防站191个,基本实现城市建成区消防力量全覆盖;优化组建10类85支专业救援队伍,在积石山地震、榆中山洪等重大灾害事故救援中,闻令即动、高效处置,彰显了专业救援的硬核担当……
这一组组数据、一项项成效,不仅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生动诠释,更是全省消防救援队伍“十四五”期间奋斗攻坚的坚实足迹。
织密立体“防控网” 压实末端“责任链”
“十四五”期间,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消防安全立体防护网,为平安甘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消防安全治理,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将消防检查、基层力量建设等硬核措施融入全省35条安全实施意见。责任书连续签订,考核指挥棒持续发力——消防工作不仅纳入政府目标考核,更跻身“平安建设”核心评价体系。省安委会常态化督导,电气焊、醇基燃料等新兴风险监管机制逐一落地,职责边界清晰划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省政府将高层建筑消防治理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通过方案印发、现场推进等一系列组合拳,让昔日隐患重重的“天际线”转变为居民安心的“生命线”。
“三管三必须”原则在全省十余个行业部门得到生动实践。宣传、统战、发改、公安、住建、教育、文旅、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动发力,针对电影院、托育机构、乡村民宿、文物建筑、“小饭桌”等百姓生活场景,出台百余份专项方案,开展14万家次行业单位检查,督改隐患15.6万处,构筑起行业消防的铜墙铁壁。八大领域消防安全管理地方标准的发布,为大型活动、电动自行车停放、养老机构等提供了“标准答案”,推动了本质安全水平的提升。多部门联手攻坚,兰州西园街道、天水书苑路自建房连片区等26处区域性火灾隐患得到了彻底整治。
消防安全,根基在基层。全省1356个乡镇街道全部完成消防工作所挂牌,彻底打通基层消防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在农村地区,10.3万处场所经历消防安全“体检”,71个高层安置区隐患整改率达98%,成效显著。
1.2万余支志愿消防队日夜守护,成为扎根农村的民间消防力量。针对生产、经营、租住类自建房,全省排查2.7万余栋,整改9665栋,455个集中连片区域中的365栋得到有效治理,基层消防安全基础得到实质性巩固。
《甘肃省火灾事故调查处理规定》的出台,为火灾事故处理立下规矩方圆。消防救援机构与公安机关协作细则的制定,则实现了调查工作的无缝衔接。省市两级火灾调查技术中心的组建,配以现代化、智能化装备,让火灾调查插上了科技的翅膀。连续四届举办的火灾调查业务比武,不仅锤炼了一支专业尖兵,更在全省范围内营造了“精益求精”的专业氛围,推动火灾调查工作向着更加科学、规范的方向迈进。
构建治理新格局 提升监管新效能
这五年,甘肃省消防救援总队积极推动社会消防安全治理格局实现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的深刻转变,通过“攥指成拳”的系统性重塑,筑牢了坚实的“人民防线”。
全省消防法规体系建设迎来重要进展——修订《甘肃省消防条例》及2部省级政府规章,新出台1部政府规章,制修订11部地方标准,并筹建消防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构建起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的法规标准体系。
各市州同步“出招”,针对市政消火栓、消防车通道等民生关切,出台一系列接地气、可操作的地方性法规,让消防法治的“制度根基”越夯越实,一个上下联动的消防法治“协同体系”已基本建成。
监管有力度,服务有温度。创新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精准化监管+乡镇街道委托执法,消防设施实现联网监测、专业维保、在线巡查“三位一体”智能管控。同时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出“两轻一免”清单,将餐饮场所开业前检查等事项融入“高效办成一件事”,消防政务服务基本实现“一网通办”。执法监督机制同步完善,定期开展执法质量“体检”,让执法行为在阳光下规范运行。
打造执法监督“全链条”,全省执法人员持证上岗、亮证执法成为标配,执法公示、全过程记录、法制审核、集体议案“四项制度”构筑起坚固防线。常态化执法质量检查与过错责任追究双管齐下,形成“制度约束+过程监督+责任追溯”的完整闭环。随着全省监督执法规范化建设现场会成果落地,一条依法行政的“生命线”越筑越牢。
消防安全,人人参与。甘肃省正在书写“人人都是消防员”的新篇章,在全国率先破冰二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优化注册审批并入驻省政府政务服务中心。连续4年开展技术服务机构专项检查,消防技术服务机构登记508家,市场秩序持续净化。
在陇原大地,万余名专职消防网格员的脚步踏遍大街小巷,乡镇专职队的巡逻车成为流动的“哨所”,共同编织出一张全覆盖的消防安全防护网。消防安全,正从一句口号,落地为一场有声有色的全民行动。
筑牢城乡“防火墙” 提升群众“安全感”
曾经被防盗网封闭的窗口重新畅通,曾经被车辆占用的消防通道划上醒目标线……这些细微之处的变化,正是甘肃省消防安全形势持续向好的生动缩影。
五年来,全省通过一系列扎实的专项整治与创新宣传,一道全民参与、城乡覆盖的“防火墙”正在稳步筑起,为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安全感。
从经营性自建房到电动自行车,从燃气安全到外墙保温……甘肃省部署20余项专项整治,推动隐患全链条治理。针对消防通道堵塞问题,通过划线管理、源头治理等组合拳,完成7313家单位、5430个住宅小区标识化管理,2544个老旧小区实现“一区一策”,累计拆除防盗网、铁栅栏24.6万处,整改疏散通道问题14.1万处,真正让“生命通道”畅通无阻。
精准锁定“高低大化”等高风险场所,通过出台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等专项文件,排查1.3万余栋高层建筑,整改隐患2.2万处,推动75家商业综合体全部达标创建。每年开展重大危险源企业联合检查,整改隐患7000余条。伴随老旧小区改造,1748个小区新增消防设施,780个完成通道改造,让安全更有保障。
将农村消防建设深度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完善消防通道、水源等基础设施。甘南州创新开展“千村创建、百村示范”行动,投入4716.39万元,建成消防水池287个,配备器材2260件套,建成微型消防站218个,完成家庭用电改造1784户,拓宽消防通道112条。
创新构建“119”宣传月、消防公开课、科普大讲堂等多元化宣传体系,联合多部门开展科普活动累计3.6万余场。与20余家主流媒体、6所高校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成功打造“陇司煊”消防IP形象,推出《读者》消防专刊,并创新融入非遗剪纸、热门游戏等元素,推出一批形式新颖的科普作品。依托消防主题公园、科普教育基地等固定阵地,持续深化宣传“五进”活动,推动全民消防安全素质显著提升。
固本强基提质效 织网赋能筑屏障
“十四五”以来,甘肃省消防救援事业迈入体系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全省消防基础设施正式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管理,14个市州、86个县(市/区)全面推进消防专项规划编修。在城市建设与更新中,消防车通道严格按标准建设,新建扩建道路同步配建市政消火栓,构建起以市政供水为主、天然水源为辅的现代化城市消防供水体系,从源头夯实城市安全基础。
围绕“大站建强、小站建密、专业建精、微站建广”的布局思路,全省已建成消防站200个,实现城市建成区消防力量基本覆盖。消防救援站网络持续优化,乡镇覆盖不断延伸,重点工业园区、化工园区均完成消防站建设与投入,有效提升产业集聚区应急救援能力,实现“精准布点、填补空白”。
结合全省灾害事故特点与实战需求,扎实推进“装备建设三年规划”,对接省级应急能力提升项目,增配城市主战消防车、远程供水系统、举高救援设备及专用消防船艇。同步补充卫星站、无人机等先进装备7000余件套,全面强化通信保障与专业救援能力,推动消防救援装备向专业化、智能化、体系化迈进。
数智驱动强中枢 一体调度守平安
这五年,甘肃省消防救援总队始终坚持以科技赋能、以智慧驱动,在智能指挥、通信保障、应急通信和科技创新等领域实现系统性突破,为全省消防救援工作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智能接处警系统全面升级,响应更快、定位更准,调派准确率突破90%;“两智一图”打破十余个部门数据壁垒,实现灾情一屏统览、指挥可视调度。
更值得一提的是,全省专职消防队、志愿消防队及社会应急力量已全部纳入119指挥体系,建成“分级分类动态管理”力量数据库,初步实现社会救援力量“一键调度、协同联动”。
通信网络跨越升级,146个基层队站100%覆盖,370MHz无线专网全域贯通,构建起“1支省级重型+15支市级轻型”专业通信保障体系。卫星通信车、无人机中继破解“三断”难题,“轻骑兵”前突小队携卫星站、无人机驰骋一线,为各级配备通信器材1200余件套,实现常规通信装备“一主一备”全覆盖,织就立体应急通信网。
消防科技工作实现新突破,与天津所、沈阳所等权威机构携手共建产学研合作机制,先后完成2项国家消防救援局科技计划项目,参与1项科技部项目及2项厅局级项目,实现科研项目“从无到有”的体系化跨越。在此基础上,建成2个省级消防科技成果示范应用基地,推动1100余件套创新成果在一线实战中落地见效,为消防救援工作全面注入“科技动能”。
甘肃消防正以科技之翼,托起应急救援的现代化新征程。
打造立体“救援网” 淬炼应急“专业队”
“十四五”期间,甘肃省消防救援总队紧紧围绕实战需求,持续推进应急救援体系现代化转型,在指挥机制、专业力量、人才建设和实战能力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创新打造“政府主导、消防主责、部门协同”应急救援新模式,通过每年定期会商、组建省级专家智库、实行轮值驻勤等机制,让应急联动更高效。
特别是“两部八组”指挥机制的建立,明确各方职责流程,成功打通了解放军、武警与应急、交通等部门的数据壁垒,实现信息实时共享、指令一体响应,应急救援实现从“各自为战”到“协同作战”的升级。
立足全省灾害特点与跨区域作战需求,优化组建10类85支灭火救援专业队,涵盖高层灭火、地下救援、轻型化工、地震搜救、山岳救援、抗洪抢险、冰雪处置、有限空间救援等领域。随着装备“三年规划”和国债项目落地,各专业队装备配备全面达标,一支专常兼备、反应灵敏、技术过硬的“尖刀力量”正成为守护陇原安全的坚实盾牌。
坚持“为战育人、向战抓训、联战联训”,全面构建现代化应急救援体系。全省消防人员总数达7963人,其中行政编消防员3005人、政府专职消防员2790人、消防文员2168人,形成梯次配备、多元互补的力量格局。十万人拥有消防站指标提升至0.78,较“十三五”增幅超42%,标志着全省消防救援覆盖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创新推行“师傅带徒弟”课题组模式,设立7大专业方向,破解“高低大化”等实战难题。建立“总队季度、支队每月”演练机制,开展全要素、全链条实战演练。更与气象、地震等部门深度合作,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推动应急救援能力整体跃升。
打通战保“大动脉” 构建立体“协作圈”
“十四五”以来,甘肃省全面建成了贯通省、市、县三级的战勤保障体系。
总队级战勤保障消防站、物资储备库与装备维修中心已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1个支队级保障站、4个应急物资保障库顺利建成,7个县级选建库(含敦煌、永昌县)陆续落地,标志着覆盖省、市、县三级的战勤保障网络基本建成。
随着装备建设三年规划全面落实,各级消防站战勤保障车辆与装备全面配齐,“全任务、全地形、全要素”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一个“服务本域、辐射周边、遂行保障、即调即用”的现代化战勤保障体系初步成型。
全省消防救援队伍战勤保障实现从“建起来”到“强起来”的跨越。通过严格落实《消防救援队伍应急装备物资保障体系建设纲要》,高质量开展多轮省级拉动演练,推动县级保障力量实体化运转,一个辐射全域的战勤保障立体协作圈已初步形成,确保了应急物资储运投送的高效畅通。
注入人才硬核力量 夯实制度发展根基
五年来,甘肃消防救援队伍建设实现系统性提升。全省构建起以正规化建设为基础、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力量扩充为支撑的现代化发展体系。
以战斗力为标准,实施正规化建设三年规划,构建起系统化的工作、管理、荣誉与保障机制。如今,一支高素质专业队伍已然成型——执法执勤规范专业,队伍管理井然有序,社会尊崇度持续提升,“主力军”地位更加凸显。全省消防救援队伍正规化建设全面达标,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消防救援管理教育模式。
创新构建人才培养体系,与17所高校携手共建培养平台,设立中国消防救援学院甘肃教学点。五年来,开展干部调配20批次,选拔任用499名骨干,组织培训300余场,覆盖8000余人次。通过学历提升工程,91名干部完成深造,128名干部在读深造;201人获评中级职称,12人取得高级职称,276人考取专业救援资质,65人获得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为消防救援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
创新完善政府专职消防员和消防文员管理机制,在招录聘用、职业发展、待遇保障等方面精准施策、协同发力,吸引大批优秀人才加入消防救援事业。截至目前,全省政府专职消防员达2790人,消防文员2168人,这支近5000人的“两员”队伍已成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力量的重要补充和支撑。
在全国率先出台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职业保障政策,指战员子女入学、家属随调、看病就医、绩效奖励等暖心政策全面落地。依托五地市建立区域性职业健康监护中心,构建起职业病防护、诊断、康复的全链条健康保障体系。职业荣誉体系建设同步推进,182个集体、539名个人获得省级以上表彰,消防救援职业的荣誉感和吸引力显著提升。
站在“十四五”与“十五五”交接的历史节点回望,甘肃消防救援队伍交出的不仅是一份数据扎实的“成绩单”,更是一张以使命为笔、以初心为墨绘就的“平安答卷”。
从城乡防控到专业救援,从战勤保障到人才建设,从法治根基到科技赋能——五年来,甘肃消防逐步构建起“防、救、保、建”四位一体的现代化消防救援体系,推动消防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救援能力向专业化集约化升级、队伍结构向多元高素质迈进。
这份答卷,写在连续19年未发生重特大火灾的平稳态势中,写在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基层消防所里,写在全省消防救援指战员逆行的身影上,也写在千家万户悄然提升的安全感里。
征程未有穷期,守护永不落幕。甘肃消防正以体系化建设、智能化升级、专业化发展为翼,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的消防新篇章,为陇原大地万家灯火筑起更加坚实的安全屏障。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