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陇南“产培评”:解锁家门口的幸福就业密码

来源/ 陇南日报 作者/ 时间/2025-11-06 18:15:04

陇南“产培评”:解锁家门口的幸福就业密码

陇南日报记者 靳淑敏 罗 艳

金秋的陇南,徽县嘉陵镇田河村笼罩在一片金色的诗意之中。千年银杏树下,创业成果展、创业集市、直播带岗、政策宣讲、技能培训展示……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活动,不仅为这座古村落增添了蓬勃生机,更将就业服务的暖风吹进了千家万户。

在这场名为“源来好创业”的创业成果展暨“创业集市金徽行”活动中,17家创业平台和企业齐聚一堂,共同搭建起一个集展示、交流、服务于一体的创业服务平台,并立足当地文旅特色,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创新运用“产培评”一体化模式,精准开展电商直播、导游服务、餐饮接待等实用技能培训,让技能提升与产业需求紧密衔接。

“没想到这儿不仅能吃能玩,还能找工作,真是一举多得!”来自两当的吴佳道出了许多参与者的心声。

面对“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这一时代命题,陇南以职业技能培训为抓手,创新实践职业技能培训“产培评”一体化服务改革,在产业需求与人才供给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为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提供了新思路,更为激活区域发展内生动力注入了新动能。

如今,从田间地头到产业园区,从传统工匠到现代技工,一场以技能提升为核心的变革正在陇南大地上悄然上演,改变了劳动者“走出去”的传统就业路径,更托举起重点群体的就业梦想,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技能动能”。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越来越多的劳动者正通过技能提升,在家门口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问题导向:从“就业困局”到“破题开局”

曾几何时,陇南的千沟万壑间,藏着无数劳动者的无奈与期盼。群众愁就业、企业愁招工、机构愁实效,“有岗无人、有人无岗”的结构性矛盾,成为阻碍群众迈向美好生活的现实壁垒。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如何让群众在家门口端稳“技能饭碗”?如何让企业招到满意人才?这道民生考题,考验着陇南人社系统的智慧与担当。

“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把解决人民群众就业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破题之道,没有捷径可走,唯有步履为证。

我市人社干部走进村庄院落、深入企业车间,倾听群众技能诉求,对接企业用工需求,在一次次调研中摸清痛点,在一遍遍推敲中寻找路径,逐渐摸清了产业需求与群众期盼的结合点。

2025年,陇南创新构建职业技能培训“产培评”一体化服务模式,不是简单的概念创新,而是就业服务体系的系统性重塑:以产业定向为前提,以需求导向为核心,以培评融合为关键,以产才融通为目标,构建起“培训—评价—就业—增收”的全链条服务,推动技能培训从“漫灌”走向“滴灌”,从“供给主导”走向“需求牵引”。

“这场改革让技能培训真正实现了围绕产业转、跟着需求走、盯着就业干。”市人社局就业和职业能力建设科科长李沛说。

 精准施策:从“培训落地”到“就业生根”

在成县的“直播实战间”,留守妇女李亚兰对着镜头从容推介农产品。一年前,她还是待业在家的宝妈,如今已成为月入2800元的直播助理。“培训不仅教会我技能,更给了我立足社会的底气。”她的蜕变,是“产培评”模式实效的最佳注脚。

这些转变并非偶然,而是陇南“四变”改革的系统推进:

培训对象之变——从“一刀切”到“量身定制”。以“产业导向+企业需求”双轮驱动,精准聚焦中药材、白酒、文旅等产业链人才缺口,直击产业痛点、贴合岗位需求,告别“大水漫灌”式培训,从“通用型”转向“定制化”,确保培训内容紧贴产业实际与岗位要求。

师资力量之变——从“学院派”到“实战派”。“土专家”传经验、“田秀才”授技艺、“老师傅”带实操,陇南用最接地气的方式传授最实用的技术。

培训场景之变——从“教室里”到“天地间”。苹果园里教修剪,白酒车间演工艺,云端课堂解疑难,构建起“天地人网”四维培训新场景和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载体。

评价体系之变——从“纸上证”到“增收尺”。建立“持证率+就业率+增收比”三维评价体系,真正实现“培训有效、就业有路、增收有据”。

市城乡就业服务管理局局长董鹏表示:“我们不仅要看培训了多少人,更要看就业了多少人、收入增长了多少,这是检验培训成效的核心标准。”

机制创新最终要服务于发展。陇南将产业分为主导、急需、潜力三类,联动多部门发布岗位清单,动态调整培训内容,形成“以产定企、以企定需、以需定培”的良性循环。

技能变现,幸福落地。康县的食用菌、徽县的白酒、成县的电商、宕昌的文旅等特色产业,正成为吸纳就地就业的“蓄水池”,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学技能、稳就业、增收入”的美好愿景。

  系统革新:从“技能赋能”到“发展引擎”

“产培评”一体化的深层价值,在于构建了“技能提升—高质量就业—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在徽县食用菌基地,学员们深夜仍在搬运菌棒;在武都花椒园,农户们熟练运用新学的水肥技术;在康县“就业车间”,留守妇女实现“楼上带娃、楼下上班”,“理论+实操+岗位实训”,“茶园微课堂”“直播实战间”……这些鲜活的场景,让培训接地气、见实效,共同绘就了陇南就业新图景。

数据显示,“产培评”模式实施以来:试点企业新增岗位超200个,部分技能型岗位工资平均提高20%,推动纹党、花椒等产业实现品牌化转型。

这些数字背后,是服务产业升级,就业增收的实效:是强化人才支撑、提升治理效能的积累,更是千家万户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切实提升。

徽县肖云返乡创建育菌基地,带动60户增收。成县“产培研”模式联合院校定向输送技工,实现“招生即招工”,成县电商培训更是裂变4.5万人分销网络。不仅如此,还培育大批乡土人才,建立技能人才储备库,实现“召之即来、来之能用”;企业更是通过“师带徒”储备骨干师资。?

“岗位需要什么,培训就教什么”,“产培评”一体化模式,以产业需求为锚点,以群众就业为目标,围绕培训主体、师资、对象、方式、内容、效果六个维度的创新实践,彻底改变了以往培训与岗位脱节、技能与增收无关的困境,群众通过“产培评”掌握了一技之长,就地就业更有底气,让越来越多的家庭避免分离,激活了地方发展的内生动力。

如今的陇南更加和谐,乡村更加和美,处处充满了向上生长的活力。

 多方共赢:从“技能证书”到“幸福凭证”

傍晚时分,宕昌农家乐里香气四溢,培训学员烹制的特色菜肴让游客赞不绝口;

在礼县文家村的苹果园里,果农文小兵轻抚红彤彤的苹果,笑容明媚:“从前苹果卖不出价,如今技术在手,一年收入八万多。”

而在宕昌县玉岗村,马彦平在当归地里忙碌,亩产从300斤跃升至500斤,他的眼里闪着光:“培训让咱种地有了新奔头。”

从“背井离乡”到“家门口就业”,从“按天挣工分”到“凭技能拿高薪”,陇南劳动者的就业观念和就业质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产培评”不仅解决了就业问题,更推动了群众增收和产业发展,实现多方共赢。数据显示,参训学员就业率超86%,部分技能型岗位工资平均提高20%以上。

今年以来,陇南构建“企业自主评价+社会化评价+专项考核”多元体系,以“实操+岗位+业绩”三维检验培训效果,让技能真正“变现”,让就业更有“奔头”。

九县区瞄准9大产业,2700余名学员实现“人岗匹配”;320人成为产业带头人,带动2000余户增收;红川酒业技能大赛催生10项工艺创新;参训家庭年均增收3.2万元,29个“产培评”基地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培训精准度、就业转化率、产业升级力、群众获得感得到了有效提升。

就业,关乎民生福祉,关系发展大局。

“在2025年探索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扩大‘产培评’覆盖面,为编制就业‘十五五’规划打好基础,也为2026年深化一体化工作夯实根基。”董鹏对未来充满信心。

陇南的“产培评”改革实践证明,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扣产业需求,创新服务模式,就能让更多劳动者在家门口端稳“饭碗”,让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温度更暖。

大山深处的陇南,正用智慧和汗水,在家门口书写着新时代就业创业的精彩答卷。这条路,通向的不仅是就业,更是千万家庭的幸福生活,是一个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光明未来。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