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白杨
西和县以“12345”工作法为抓手,在婚丧领域大力推动移风易俗,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今,高额彩礼降下来了,大操大办明显减少了,文明新风正悄然改变着群众生活。
“组合拳”见实效,婚丧开支降四成
“彩礼≤8万元、婚宴≤20桌、迎亲车辆≤8辆”“丧事办理≤3天、礼金≤200元”——走进稍峪镇稍峪村,村委会墙上的“红白事标准”格外醒目。这是西和县为婚丧事宜划定的“硬杠杠”。
“以前办丧事少则5天,多则7天,至少花3万元。现在3天办结,能省一半钱。”稍峪村党支部书记介绍,村里利用闲置厂房改造的“幸福驿站”免费提供场地设备,今年已帮12户村民简办红白事,累计节省开支超20万元。
西和县的“12345”工作法体系完整:在“2025年底红事彩礼降30%、丧事费用降40%”的目标引领下,全县建立了3个示范村,通过4项机制保障长效,5项举措夯实根基。截至目前,全县384个村、15个社区全部修订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实现全覆盖。今年7月单月涌现“零彩礼”典型8起、“低彩礼”(≤5万元)典型6起,群众婚丧开支平均压减40%。
干部带头示范,文明新风渐入人心
“我是党员,我先上。”今年6月,洛峪镇新民村党员高军强在母亲去世后,主动按“3天办结”标准简办丧事,费用节省近一半。“以前觉得办得热闹才是孝顺,现在明白厚养薄葬才是真孝道。”他的做法在村里引发震动,随后两个月,3户村民办丧事都主动参照了新标准。
全县600多名党员干部签订了《婚丧事宜承诺书》,严格落实报备制度;县级领导下沉乡镇调研督导48场次,推动20个乡镇因地制宜制定细则。干部带头,群众跟进:汉源镇孟磨村村民赵公荣将8.8万元彩礼全部退还;姜席镇席川村姑娘席楠“零彩礼”出嫁,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爱情比彩礼珍贵”。
宣传引导有力,长效机制稳步建立
西和县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宣传文明新风。县融媒体中心开设专栏,各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创作情景剧、微剧62部,其中《高额彩礼之殇》单条点击量突破10万次。太石河乡举办“抵制高额彩礼”千人签名活动,苏合镇通过“板凳会”征集建议200余条,全县开展文明实践集中宣传活动4次,发放倡议书4000余份。
为确保移风易俗不是“一阵风”,西和县建立了“季调度、半年通报、专项督办”机制,开展专项督导20场次,并将移风易俗纳入“家美积分超市”考核。各乡镇探索完善红白事“四本台账”,实现了“事前报备、事中监督、事后评议”全流程管控。
更重要的是,西和县推动移风易俗与乡村振兴相结合。通过发展油橄榄、连翘等特色产业,开展技能培训,增加农民收入。“兜里有钱了,大家才更有底气拒绝高额彩礼。”稍峪镇党委书记表示,随着村民收入增加,对“面子消费”的执念也渐渐淡化。
如今走在西和县的乡村,昔日“彩礼论高低”的议论少了,“日子过得好才是真”的共识多了。这场移风易俗的变革,不仅减轻了群众负担,更涵养了文明乡风,为乡村振兴绘就了温暖底色。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