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白杨
深秋时节,陇南市西和县的山林间,护林员正仔细巡林;工业园区里,机器运转不停;田间地头,农业专家向农户传授种植技术……一幅幅生动的发展图景,正是西和县以党建引领生态保护、人才建设与园区发展协同推进的缩影。
党建红守护生态绿,绘就林区发展新画卷
“以前巡林靠腿,现在有了党组织统筹,防火、防虫、防盗都有了‘主心骨’。”西和县国有林场护林员王建军说。全县健全“林长制”责任体系,1164名县乡村三级林长全年巡林1.2万余次,设立林长公示牌410块。创新构建“县自然资源局党组+国有林场党支部+党员管护点”组织模式,939名生态护林员与266名群测群防员组成管护网格,全年开展防火演练7次,整治火险隐患29处,有效守护83.27万亩森林资源。在推进生态建设的同时,西和县党员带头实施国土绿化,今年完成荒山造林1.15万亩,义务植树130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41.67%。依托林区资源,何坝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油橄榄2500亩、连翘6000亩,建成木本中药材基地1.7万亩,预计年产值超8000万元,“党建红”与“生态绿”的融合,让西和的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了金山银山。
人才引擎强动能,激活县域发展新活力
“有了专家帮带,我们种马铃薯的底气更足了。”西和县汉源镇种植户李娟感叹。西和县实施“匠星传承计划”,66名专家结对帮带132名青年人才,20名农业科技人才下沉乡镇担任科技专员,为乡村振兴注入“智力活水”。围绕产业需求,全县近三年全职引进人才798名,柔性引进省农科院马铃薯专家团队,建成省级马铃薯脱毒种薯雾培基地,年产能达2000万粒,产量较传统模式提升12倍。医疗领域引进3名副高级以上专家,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了优质服务。
为留住人才,西和县实施“归雁工程”,建立了533人的在外人才信息库,36名县级领导联系服务59名专家,近三年发放创业贷款4510万元,吸引181名人才返乡创业,并通过“人才风景线”专栏宣传典型40余件,营造了尊才重才的浓厚氛围。
园区党建赋新能,打造产业升级新高地
走进西和县工业集中区,“党建引领企业发展”的标语格外醒目。园区锚定“2345”工作思路,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
在组织建设上,园区构建了“党工委+非公企业党组织”纵向体系,建立了属地与园区联建共建横向机制,11家“三有”非公企业中10家建立党组织,32名党员成为企业“排头兵”。今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各1户,新授权发明专利16件。
园区同步实施“纾困兴企”行动,建立需求与政策清单,落实“六必访”制度,提供全方位代办服务。创业孵化基地无偿提供办公场所与职工宿舍,助力中小企业成长。截至8月底,园区新签约招商引资项目4个,出让工业“标准地”57.8亩,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等主要指标均实现了两位数增长。
从绿水青山到产业兴旺,从人才集聚到园区发展,西和县以党建为“根”、发展为“魂”,步履铿锵。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