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走进许三湾古城

来源/ 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程建 时间/2025-11-05 10:49:52

走进许三湾古城

许三湾古城遗址 资料图

程建

汽车驶出高台县城,沿着笔直的公路向西北方向穿行,窗外的景色渐渐褪去了农田的翠绿,换成了戈壁的苍茫。远处的祁连山如一条银色的巨蟒横亘天际,山顶的积雪在阳光下泛着清冷的光,而脚下的土地则铺满了细碎的沙砾,偶尔有几丛红柳和白茨倔强地探出枝条,在风中摇曳出零星的生机。

同行的朋友带着本《高台史话》,风把书页吹的哗啦响,一行字刚好跳进眼里:“位居张掖酒泉盆地中部茫茫戈壁,南枕祁连,西望酒泉、北濒巴丹吉林沙漠南缘。”我们要找的许三湾古城,就藏在这片汉晋时候的“河西要冲”里。

车子在戈壁滩上颠簸了半个多小时后,前方地平线处终于出现了一抹低矮的土黄色轮廓。随着距离拉近,那轮廓渐渐清晰:一处四四方方的夯土城墙孤零零地矗立在荒漠之上,像一位沉默的老者,在风沙中守望了近两千年。下车的瞬间,风裹挟着沙砾扑面而来,带着戈壁特有的干燥与凛冽,仿佛一开口,就能尝到历史的尘埃味道。

站在古城南垣之下,最先震撼我的是它与天地相融的气势。这座古城平面呈方形,南北长110米,东西宽94米,面积不过1万余平方米,放在现代或许只够建几栋楼房,可在空旷无垠的戈壁上,它却显得格外厚重。城墙由黄土分层夯筑而成,夯层清晰可见,每一层都凝聚着古人的汗水。在没有机械的年代,先民们靠着人力将黄土与砂砾混合,一夯一杵地筑起了这道防御屏障,如今墙体虽已斑驳,高处的夯土甚至有些松散,但整体依然挺拔,最高处约8米的城墙,像一道坚实的脊梁,撑起了这片土地的记忆。

南垣正中的城门洞是古城的“咽喉”,也是我们探访的起点。城门洞不算宽阔,仅容两匹马并排通过,洞壁的夯土被岁月磨出了深浅不一的痕迹,有的地方还留着箭矢划过的浅坑,仿佛能听见千年前士兵们守城时的呐喊。城门洞西侧,一座方形的瓮城静静依偎着主城墙,瓮城的门与主城门错开,形成了“迂回防御”的格局——若是敌人攻破主城门,闯入的骑兵会立刻陷入瓮城的包围,城墙上的士兵便可从四面居高临下发起攻击,“瓮中捉鳖”的战术智慧,在这小小的空间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顺着城墙根绕行,指尖抚过粗糙的夯土表面,能摸到岁月留下的沟壑。城墙四角的方形角墩格外引人注目,它们比墙体高出一截,顶部平坦,四周有明显的射击孔遗迹。站在角墩上极目远眺,东南方向的祁连山连绵起伏,山脚下的洪积平原带着淡淡的土黄色,那是千万年来雪山融水冲积而成的土地;西北方向则是一望无际的戈壁,一直延伸到巴丹吉林沙漠的边缘,天地间只剩下黄与蓝两种颜色,简洁而又震撼。同行的向导说,这里是南部祁连山北麓洪积平原带,地面遍布灰棕漠土,除了我们看到的红柳、白茨,还有苏枸杞、木紫菀等耐旱植物,偶尔还能见到隼在天空盘旋,或是黄羊惊惶地掠过戈壁,这些生灵,早已成了古城最忠实的陪伴者。

怀着敬畏的心情从城门洞入城,一股旋风突然从城内卷起,裹挟着细碎的黄土盘旋上升,又迅速消散,仿佛古城在以自己的方式欢迎来客。城内地面布满了碎石和枯草,踩在上面发出“沙沙”的声响,在寂静的古城中格外清晰。我们由下到上、由外到内细细考察,发现城内散落着不少残砖断瓦,有的瓦片上还能看到模糊的绳纹,那是汉晋时期陶器的典型特征。城中央有一片略微高出地面的台地,散落着更多的建筑构件,向导告诉我们,这是城内的建筑基址,当年或许是守将的府邸,或是士兵的营房,如今虽已沦为废墟,但从地基的规模仍能想象出当年的规模。

蹲下来,捡起一块带着绳纹的残瓦,指尖摩挲着上面的纹路,思绪不由得飘回了汉晋十六国时期。那时的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商队络绎不绝,文化交融频繁,而许三湾正处在张掖与酒泉之间的交通要道上,既是军事要塞,也是商旅往来的补给站。城墙上的角墩、瓮城的设计,都在诉说着这里曾经的兵戈铁马,或许在某个风沙弥漫的清晨,士兵们曾站在角墩上瞭望,警惕着远方的狼烟;或许在某个黄昏,商队牵着骆驼从城门进入,卸下货物,在城内短暂休整,然后继续向西前往敦煌。而城外那些沉默的古墓群,更藏着无数历史故事:城周围分布着三处墓群,8000余座可见封土的古墓葬密密麻麻地排列在戈壁上,这是目前国内公布的最为密集、保存最完好的特大古墓群。那些封土之下,或许埋葬着守城的将士、往来的商人,或是当地的望族,他们的随葬品,无疑是研究当时经济、文化、军事的珍贵实物。

在城内徘徊了许久,阳光渐渐西斜,将城墙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风穿过城门洞,发出“呜呜”的声响,像是古城在低声吟唱。这座小小的古城,没有西安城墙的雄伟,没有平遥古城的繁华,却以它独有的坚韧,在戈壁中坚守了近两千年。它的每一块夯土,都记录着河西走廊的风云变幻;每一座墓冢,都承载着汉晋时期的文明密码。作为汉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重要的历史遗址,它不仅是军事防御建筑的典范,更对研究当地的历史沿革、经济发展以及十六国时期割据政权的格局,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临走时,我又回头看了看许三湾古城。它安安静静地立在戈壁深处,南边靠着祁连山的雪,北边望着大漠的沙,跟天地融为一体。夕阳为它镀上一层暖暖的金光,那些斑斑点点的城墙、没声的角墩、散落的碎瓦,在暮色里看着更悠远了。

风沙越来越大,我们转身往回走,身后的古城慢慢又融进了戈壁的苍茫里。可我知道,那方黄土城墙和满地的古墓,早就在心里刻下了深深的印记,成了河西走廊上一道不会褪色的历史痕迹。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