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夕阳西下的尖山庙村
清晨,一架客机从兰州新区尖山庙村上空掠过。飞机舷窗下,不再是杂物堆积、棚屋乱搭的旧貌,而是青瓦白墙、错落有致的“兰派民居”,是房前屋后花果环绕的恬静画卷。这场始于机场“窗口”的颜值革命,不仅让村庄焕新颜,更点燃了村民共建共享的热情,奏响了干部群众携手共创的乡村振兴协奏曲。
破局:
一把金钥匙解开老大难
曾经的尖山庙村,作为机场航道下的“城市窗口”,环境问题却是一块“心病”。“村道两侧垃圾乱堆,田间地头和沟渠里废旧地膜、秸秆、生活垃圾随处可见。”回忆过往,村民们直言不讳。
转变的“金钥匙”何在?答案在于党建引领。在兰州新区企业服务中心坚强领导下,中川镇以打造“临港中川”乡村振兴示范带为契机,将尖山庙村作为切入口,把党旗插在了环境整治的第一线。一场以“八改”“五清理”“五整治”为核心的植绿增绿行动和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全面打响。
尖山庙村紧扣“村庄+田园”融合思路,推行“支部领航、党员带头、群众参与”模式,与毗邻的梅园田园综合体联动发展,将村庄与美丽田园相融合,统一民居色彩,打造视觉和谐的“航道景观”,改造“兰派民居”30户,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此外,通过盘活村内空闲土地,建设“小果园”“小菜园”“小花园”,配套建设灌溉管网。如今,村民房前屋后绿意盎然,与周边田园融为一体,构建起“望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的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赋能:
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的心声共鸣
“村里要搞农文旅融合,咱把环境搞好,自家农家乐生意肯定差不了!”27岁的村民李文君信心满满。半年前还在外做生意的她,今年回村时差点认不出家门口的路。看到家乡巨变,她毅然决定回乡,正忙着将自家庭院改造成农家乐,准备把“柴火鸡”的招牌打出去。
李文君的回归,是尖山庙村环境效益转化为发展动能的缩影。村党支部创新“分片包干、干部包社”网格体系,建立“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的垃圾处理长效机制,并设立“全民固定清洁日”,开展“美丽庭院”评选。同时,通过上百场院坝会、签订千余份责任书,将环境管护要求纳入村规民约,让“村庄是我家,环境靠大家”从口号变成共识。
73岁的常进花老人正握着扫帚清扫门前的院落,门楣上“美丽庭院”的牌子被擦得干干净净。老人的目光掠过自家刷了新漆的大门——这扇30多年前的老木门,既保留了门板上被岁月磨出的温润,又添了“兰派民居”常用的缠枝纹雕饰,像极了尖山庙村这座被时光浸染的村庄,在兰州新区开展机场周边环境整治中,被重新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
“本来我想换个铁门,他们说这老门能修,按老兰州的样式补雕花,比换个新铁门有味道。”老人指着门外的停车场和小花园说,“原来这里乱糟糟的,环境整治以后,现在比城里的花园小区还漂亮。”
掌握拉面技术的闫玉鸿也从青海回到村里,开起了尖山庙村第一家牛肉面馆。村民们说,回来,是因为家乡变得太好,是守着老屋就能挣钱的底气和心里那份踏实。
升华:
一时美到长久美的内涵之变
环境整治绝非一阵风。尖山庙村的实践,正推动乡村从外在美向内涵美深化。
针对29户村民院落实施的改院、改厕、改路、改水“四改”工程同步推进,排水管网等基础设施短板被补齐,村庄整体风貌显著提升;村里利用空闲土地,建设了19个“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小游园”,栽种杏树、玫瑰等绿植200余株,并计划种植桃树及软儿梨78亩,用绿色生态产业实现“村在园中、园在景中”的美丽蜕变;依托梅园景区、尖山庙水库等资源,尖山庙村精心绘制“田园+文化+旅游”蓝图。如今,村民们碰面聊的不再是“哪堆垃圾该清了”,而是“农家乐怎么搞营销”。这场环境整治,正在催生乡村振兴的“加速度”。
“以前垃圾堆成山,现在院里巷口都是花。”尖山庙村村民张万俊道出大家的共同心声。
从“揪心脏乱”到“全域皆美”,尖山庙村的蝶变,是党建引领下,政府推动力与群众内生动力的完美结合。当“兰派民居”的檐角与飞机的尾翼在暮色中定格,这个航道下的村庄,正用家家户户的幸福笑脸和干事创业的热情,讲述着一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乡村振兴“和美故事”。(记者 李 昕 文/图)
来源:兰州日报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