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祁玉洁
深秋时节,各地马铃薯采挖进入尾声。在定西市的田间地头,机械轰鸣作响,饱满的马铃薯铺满大地,工人们正忙碌地分拣、装袋,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今年马铃薯整体长势良好,亩产有望再创新高。”定西市凯凯马铃薯种业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李永兴欣喜地表示,“面对春季严峻的干旱天气,我们通过适时播种、覆膜栽培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的应用,有效减轻了苗期干旱造成的影响;加上后期对晚疫病的及时防控,为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中国薯都”,定西市种植马铃薯的历史十分悠久。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孕育出的马铃薯以块茎大、薯形整齐、干物质含量高的特点而闻名。近年来,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左右,年产量约500万吨,马铃薯产业已成为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色产业。
今年,定西市的农业生产经历了多重严峻考验。春播期间,当地气温剧烈波动,降水显著偏少,遭遇了严重的气象干旱;到了秋收时节,又出现历史最强连阴雨天气,连续降水日数长达12天,降水量创下同期历史新高,严重影响了马铃薯的适时采挖。
面对复杂的天气形势,定西市气象部门构建起全链条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年初,该市便召开气象为农服务联席会议,细化各项工作任务,深化部门间的协作机制;针对严峻旱情,气象部门多次组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专题会商,加密开展农田墒情监测工作,持续加强农业防灾减灾力度。
“我们紧盯强降水、干旱、霜冻等高影响天气,为农业生产提供靶向性的预报预警服务。”定西市气象局农业气象试验站副站长雷俊介绍道。面对春季干旱,气象部门精准提出马铃薯播种期较常年推迟10至15天的生产建议,最大限度降低了不利天气对播种的影响。
此外,定西市不断加强农业气象监测站网建设,在不同区域科学布设监测设施,实现了对土壤墒情、温度、降水等多要素的实时监控。依托高精度土壤融合监测资料和智能网格预报,气象部门及时发布马铃薯适宜播种期、农田墒情监测以及晚疫病气象风险等级等精细化服务产品,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定西市还创新构建“气象+植保”“气象+农技”服务新模式,气象部门与农业农村部门强化会商研判,组织专家深入田间开展调研,联合发布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信息。截至目前,已发布干旱、霜冻等风险预警产品7期,决策服务产品55期,服务影响力持续扩大。
近年来,定西市气象部门持续开展农业气象试验研究,先后完成“半干旱区不同覆膜土壤水热效应”“马铃薯对农田干旱解除调控机制”等课题研究。这些研究揭示了不同覆膜模式在增温保墒效应上的差异,细化了马铃薯灾损评估指标体系。如今,这些研究成果正加速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当地农业生产从“看天吃饭”向“知天而作”转变。
当前,马铃薯收获已接近尾声,冬小麦、冬油菜陆续出苗。定西市气象部门持续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工作,为农业生产提供全链条、精细化服务,并与各部门协同合作,共同守护粮食安全,在广袤的田野上书写着气象为农服务的新篇章。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