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刘延海 通讯员 马军华
将原本分散的“巴掌田”整合成连片农田3000亩,村集体年经营收入超20万元,地租总收入达85万元,年务工增收约150万元——这是白银市平川区种田乡五星村推行“一块田”改革交出的成绩单。曾经,五星村的耕地破碎为530块平均不足5亩的“巴掌田”,地块零散、耕种不便、效益低下。面对这一困境,村党支部积极探索“一块田”改革,通过整合资源、规模经营和延伸产业链,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
土地改革:从碎片化到规模化
五星村以自愿流转、统一集约的方式,按每亩300元集中整合土地,打破传统地界,将零散的530块“巴掌田”合并为3000亩连片农田,实现了“小田变大田”。
在此基础上,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配套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系统,年节水量超3万立方米,肥料和农药利用率分别提高20%和30%,推动“低效田”蜕变为“优质田”。
村里还聘请市级农业专家制定现代规划,打造丝路寒旱农业示范园核心区。通过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亩均生产成本下降300元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显著提高,昔日的“资源洼地”正转变为“效益高地”。
产业融合:从单一生产到多元增值
五星村因地制宜,布局“主粮入川、杂粮上山”,重点发展西葫芦、菊芋、藜麦、大棚西瓜等高效作物,推动农业结构向特色产业转型,打造千亩特色农产品产业带。
村上通过“引企纳贤”,引进甘肃润古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5家经营主体,共建种植与加工基地,形成了种、加、销一体化链条。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实施“统一供种、统一收储”,并与龙头企业合作提升附加值,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实现了从“单一生产”到“多元增值”的跨越。
党群连心:从分散农户到产业工人
五星村党组织创新推行“村企联合、党群连心、产业连片、基地连户、责任连体”的“五连模式”,开展党员与脱贫户“一帮一”结对。13名党员主动认领730亩“责任田”,带动脱贫户转型为产业工人。
改革后,村集体年经营收入增至20万元以上,为改革前的3倍;村民亩均年增收300元,地租总收入达85万元;企业亩均节本300余元,实现了村集体、村民与企业三方共赢。产业基地还吸纳本村及周边劳动力100余人稳定就业,年务工增收150万元,有效破解了农村闲散劳动力就业难题,形成了“离土不离乡、增收又顾家”的良性发展局面。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