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康乐县:让文物之美在童声中绽放

来源/ 民族日报 作者/ 时间/2025-11-04 16:45:38

康乐县:让文物之美在童声中绽放

临夏融媒记者 包蕾 王瑞

近年来,康乐县博物馆积极探索创新,全力打造“阳光未来”石榴籽小小讲解员特色品牌,不仅让更多青少年讲好文化故事、触摸历史纹理,在文化传承道路上留下坚实的足迹,也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充分发挥重要基地和平台作用。

近日,临夏州“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巡礼”全媒体调研采访团走进康乐县博物馆,一场精彩的讲解让记者感受到小小讲解员的魅力。

“各位来宾,下面请看水波纹人头瓶,这是一件难得的彩陶精品。”在史前彩陶展厅,新治街小学四年级(5)班学生杨庆涵身披志愿者绶带,字正腔圆地讲解着彩陶文化。“这边是辛店文化……后期挖掘出与羌族有关的墓葬和器物……所以,与羊有关的纹饰成为辛店文化的代表纹饰。”她用标准的手势步姿、稚嫩的声音,讲解得绘声绘色,参观者纷纷点赞。

每次讲解,小小讲解员们都怀揣讲好康乐文化故事的坚定信念,穿梭在博物馆展厅,活跃在各活动现场。该馆精心构建起招募、培训和考核等一系列闭环管理机制,每到寒暑假前夕,招募5至15岁的青少年加入,通过严谨的面试,一批批成绩优异的青少年脱颖而出,组建起充满活力的小小讲解员团队。

杨庆涵说:“我今年10岁,当小小讲解员有两年多了,不仅参与志愿讲解,还经常参加博物馆开展的各类社会教育活动。在讲解过程中,我也学习到,彩陶见证了民族文化艺术发展的演进历程及交流融合。今后我要更加努力学习,争取做一名优秀的文化传承者和守护者。”

为了讲好文化故事,该馆工作人员在讲解词编写上下足了功夫。精心整理完善马家窑文化、康乐籍豪放派代表词人辛弃疾祖籍地、莲花山的秀丽风光等相关内容讲解词,让每一次讲解都充满浓郁的本土文化气息,生动而有内涵。“这边是康乐民间儿歌:尕烙烙油馍馍,阿舅来了擀饭饭,擀白的舍不及,擀黑的丢人哩,阿舅哈宰给个大公鸡……”当杨庆涵用当地方言念出这首儿歌时,大家满脸笑意、拍手称好。小小讲解员的表现,引得采访团记者一致赞赏。临夏州融媒体中心记者马正兰说:“孩子们生动流畅的讲解,让人眼前一亮。稚嫩而充满热情的童声讲解更动人,可以帮助参观者更好地了解临夏厚重的历史文化。”通过一次次讲解,孩子们成为文化的传播者,也在心底种下文化自信的种子。

“博物馆从2014年开始,打造了‘阳光未来’石榴籽小小讲解员品牌,截至目前,已培养不同年龄、不同学校的小小讲解员510余名,开展志愿服务15.5万余场次,接待群众26.3万余人次。经过寒暑假集中训练、实地讲解及多形式的社会教育活动,孩子们从刚开始的胆怯到后面自信满满,都离不开博物馆多渠道、多平台的锻炼。在参与讲解的过程中,不仅增长了文博知识,还树立了爱国、爱家乡、爱历史文化的情怀。”博物馆社教部主任徐佩芬告诉记者。

康乐县博物馆负责人表示,培养小小讲解员是着眼长远的教育实践,童声承载的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还要在稚嫩心田播下文化认同的种子,让其生根于地方沃土、连通民族精神血脉,收获超出预期的育人效果。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