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泽 葡萄“延时” “甜”在最后
康 宁 张 渊 岳永舜 张朝军
秋末冬初,当大多数葡萄园进入休养生息的“冬管”时节,张掖诚坤戈壁农业有限公司的温室大棚内却是一派反季节的丰收图景,一串串饱满的“克瑞森”葡萄如红宝石般挂满枝头,工人们穿梭其间,熟练地采摘、分拣、装箱。
“我们打的就是这个‘时间差’!眼下正是鲜食葡萄的市场空白期,我们的晚熟品种正好‘补缺’,行情好、价格高,线上线下卖得都很火。”公司总经理李勇抹了把额上的汗珠,脸上难掩笑意。
这片初冬时节依旧生机勃勃的葡萄园背后,是品种特性与现代农业设施完美结合的生动体现。该公司将“克瑞森”葡萄“极晚熟”的品种特性与延后栽培技术相结合,让葡萄的生长期完美延后,避开夏、秋两季葡萄集中上市的高峰。“我们正是利用了这一特性,再通过设施温室进行种植,从而天然地错开了传统葡萄的上市高峰期。”李勇说,“传统葡萄一般在八、九月份大量上市,市场竞争激烈,价格也相对平缓。而‘克瑞森’葡萄成熟期在10月上旬,此时市场供应量大幅减少,但消费者的需求依然存在,价格要比旺季还高。”品种与模式的“组合拳”加上精准的“错峰”策略,成功将葡萄的采收期自然延后到秋末冬初,甚至更长。
据悉,公司在扎尔墩滩种植葡萄240亩左右,产量500吨以上,10月1日起陆续进入成熟期后开始采摘,发往宁夏、河南等地。“‘克瑞森’葡萄不仅‘颜值’出众,更以甘甜细脆的果肉和出色的耐储运性,赢得各地消费者喜爱。”李勇说。
诚坤戈壁农业的具体实践,是临泽县葡萄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该县葡萄产业从最初的试验种植,到如今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从单一的鲜食葡萄,到形成鲜食、酿酒、设施栽培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从分散经营,到建立起完整的“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体系……20余年的风雨历程,临泽县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特色发展之路。
近年来,该县因地制宜,按照“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戈壁农业发展战略,瞄准错季鲜食葡萄这一高端市场,大力推广设施葡萄延后栽培等关键技术。通过“园区带大户,大户带农户”的模式,不仅培育出红桥酒庄、银先绿色农业示范园等一批示范样板,更形成了以10多家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多个葡萄专业村为骨干的“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体系。至目前,全县葡萄栽培总面积达1.6万亩,葡萄年产量9930吨,年产值5013.83万元。
坚实的产业链,成为驱动临泽葡萄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全县12座气调库提供的2万吨贮藏能力,是“错峰销售”的战略基石;“遇仙桥”“红桥庄园”等8大商标与4个有机基地,共同擦亮了“临泽葡萄”的金色名片。这条惠及广大群众的“紫色产业链”,无疑是临泽农业现代化征程中最亮眼的成就之一。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