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逻辑与精品逻辑在生理层面就无法兼容。流量逻辑的基石,在于通过高强度的感官刺激,精准作用于大脑的边缘系统——这是负责情绪、本能和即时奖励的原始脑区。它的生效机制,就是绕过甚至是压制负责理性思考、延迟满足的前额叶皮层。这种机制天然与复杂性、沉思性和审美距离为敌。而真正的精品化,恰恰需要调动观众的理性与共情,提供需要品味和思考的“延迟满足”,这注定是一条更为艰难的路。

竖屏微短剧《盛夏芬德拉》海报。(图片源于豆瓣)

上线17天播放量达到30亿、成为最快达成这一成绩的微短剧、连续17天登顶平台热播总榜等成就,使《盛夏芬德拉》获得了“业界良心”“品质好剧”“行业标杆”等赞誉,各方夸奖其推动短剧进入了“审美提质2.0时代”。
然而如果因为这些好评而入坑去刷剧,很快就会发现,各界盛赞的“镜头语言有电影感”“氛围营造高级”“演员演技在线”“情感表达细腻”等,实则早就是长剧领域的基本操作,只是因为在微短剧领域比较少见而受到赞美,很像是一个差生偶尔考了一次60分而被当成了优等生;而一旦剥开其精美的视觉糖衣,会发现其内核依然是我们最熟悉的微短剧“经典配方”:霸总、豪门、契约婚姻、逆袭打脸。它的确将这套配方执行得更为优雅,情绪拿捏得更为精准,但并未在叙事本体上进行真正的冒险与革新。它的精美,更像是一种服务于更高阶情绪消费的包装升级。
围绕《盛夏芬德拉》出现的悖论因此极具代表性,它越是成功,就越印证了微短剧精品化之路的困局——似乎只能在既有套路的牢笼里,进行有限的美学装修,却未能触及微短剧自身的精品内核。

《盛夏芬德拉》简介及相关热度信息。(图片源于红果短剧app)

但若进一步追问何为微短剧自身的精品内核,我们又会陷入一种左右为难的境地。因为到目前为止,对于微短剧的评价似乎存在着两大误区。
其一是数据至上的误区。
播放量、付费率、投资回报率……在流量为王的时代,数据被当作了价值衡量的重要维度,一部剧如果能够引爆数据,似乎就有了足够的理由戴上“精品”桂冠。然而,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只能证明它是一款设计精良的成瘾性产品,精准地命中了市场的情绪high点。将“爆款”等同于“精品”,无异于将最畅销的快餐封为米其林,这完全混淆了商业效率与文化价值的界限。
其二则是标准错位的误区。
当我们评价一部微短剧是精品时,借用的仍然是长剧的标尺,包括笔者在前文中将某些被冠以“精品”的微短剧比作“60分的优等生”时,这个“60分”其实也是将其与长剧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这种评价标准的错位,反映出的深层问题并非简单的行业基准线高低,而是微短剧自身独立美学坐标的缺失和由此产生的精品化方向的模糊。由于缺乏属于自己的评价体系,它只能借用最现成的、来自长剧的标尺,这导致其精品化路径从一开始就潜藏着偏离自身媒介特性的风险。

要理解这一困局,或许首先要看到微短剧内在的撕裂。

竖屏微短剧《好一个乖乖女》,共88集,每集3分钟,总观看量破10亿;横屏短剧《执笔》共24集,每集17分钟,猫眼短剧热度榜连续6日TOP1。(图片源于豆瓣)
一方面,它拥有介质的先进性:竖屏形态、手机观看、手指滑动……这些决定了它的叙事形态必须革新。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许苗苗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分析:同样是微短剧,横屏剧单集时长要超过竖屏剧,原因在于横屏剧大多是用户将手机放在支架上观看,如果单集时长太短,用户需要频繁将手机取回刷屏,很不方便。可见介质在深刻地塑造作品的形态。
然而,与介质先进性形成尖锐对比的,是其内容的极端保守性。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相比于电影和电视剧,微短剧的观看更加呈现出一种低门槛的特征。与此同时,因为其商业模式建立在最大化获取流量的规则之上,它必须瞄准受众纺锤体最宽泛的中间段,追求最大公约数。这注定其内容会倾向于最安全、最经过验证的套路。

《许我耀眼》尝试长剧叙事的短剧化转译,该剧在腾讯视频站内热度值破32000,刷新腾讯视频都市剧热度值历史纪录。(图片源于豆瓣)
这也解释了为何会出现“长剧短剧化”这一现象——绝非因为短剧的艺术水准更高,而是因为短剧在获取流量(即注意力)的效率上,暂时领先于长剧。于是,长剧被迫俯身,向短剧学习如何设置“强钩子”、如何压缩“废戏”、如何提升节奏。短剧为长剧提供的,是一套在注意力稀缺时代的“流量获取经验”,但这套经验与“好的艺术经验”常常背道而驰。

那么,一个更尖锐的问题随之而来:当微短剧从诞生之初就被设计为一门“流量生意”,其头部操盘手多为深谙人性弱点的流量推手而非影视匠人时,谈论精品化是否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图为大脑边缘系统主要结构,其主要负责产生本能的精神活动。(图片源于网络)
我们不能回避一个根本性冲突:流量逻辑与精品逻辑在生理层面就无法兼容。流量逻辑的基石,在于通过高强度的感官刺激,精准作用于大脑的边缘系统——这是负责情绪、本能和即时奖励的原始脑区。它的生效机制,就是绕过甚至是压制负责理性思考、延迟满足的前额叶皮层。这种机制天然与复杂性、沉思性和审美距离为敌。而真正的精品化,恰恰需要调动观众的理性与共情,提供需要品味和思考的“延迟满足”,这注定是一条更为艰难的路。
这种生理性冲突,直接外化为微短剧独特的 “快”与“慢”的辩证法 。在叙事上,它追求“快”:感情发展、武功修炼的过程被极度压缩;但同时,它又极其“慢”:在“打脸”对手的瞬间、在男女主“眼神拉丝”的暧昧时刻、在霸总展现宠溺的细节上,镜头会反复流连、慢放、渲染。这种“慢”,并非艺术性的留白与沉淀,而是一种对爽感的反复咀嚼和极致榨取,目的是让边缘系统获得更持久、更强烈的刺激。目前红果榜上排名靠前的几部微短剧的名称就很说明问题:《回到70年代霸道婆婆带我飞》《谁说离婚活不了,李小姐她光芒万丈》《离家后我带着女儿涅槃重生》……

短剧实时热度榜单。(图片源于红果短剧app)

然而,断言微短剧精品化是伪命题仍显仓促。更现实的展望或许是,微短剧需要进行一场彻底的“价值重构”。

图为微短剧《一梦枕星河》海报,该剧入选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第二批推荐目录。
目前,作为一种功能性载体,微短剧已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与文旅结合,它是生动的视觉导览;与科普、反诈结合,它是高效的知识平权工具。在这些领域,它的“流量体质”反而成了优势。
只是一旦回到文艺作品的身份,其精品化的动力就显得严重不足。因为驱动它的是即时流量,而非艺术追求。
因此,微短剧的精品化,不能是成为“压缩版的长剧”,而必须是基于其自身媒介特性的 “物种进化”。它需要建立属于自己的、独立的评价体系:
比如从刺激边缘系统到触动全脑。精品的标准,在于它能否在提供基本情绪价值的同时,带来“情感剩余价值”,即在短暂的爽感过后,是否能留下一丝温暖、一点思考,或一种审美的享受。
又如在类型框架内实现“叙事的巧思”。 能否为“霸总”注入真实的人格困境?能否让“逆袭”的基石源于主人公可被信服的努力与智慧?这考验的是在枷锁中舞蹈的创造力。
或如拥抱介质,成为“视觉俳句”。 微短剧的精品化,必须从自身的媒介特质中生长出自己的美学。它应该追求在方寸之间,用最精练的镜头、最准确的行为、最巧妙的结构,营造出一个意蕴完整且充沛的瞬间。

图为《盛夏芬德拉》海报。(图片源于豆瓣)
归根结底,《盛夏芬德拉》所表现出的,是微短剧这个青春期媒介在成长路上的典型症候。它提醒我们,真正的精品化,是一场艰难的“升维”挑战。它要求创作者(或者说生产者)在精通如何刺激大脑边缘系统之后,能勇敢地再向前迈出一步,去学习如何唤醒整个大脑,成为既懂市场又尊重内容的手艺人。唯有如此,微短剧才能最终摆脱模仿者的阴影与数据的枷锁,从一门高效的流量生意,进化成一种值得被认真对待的文化存在。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