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罗哲
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意义在于破解发展不平衡问题,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稳定、可持续和高质量的动力。抓住区域协调发展这个问题,就是从战略上抓住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路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十五五”时期及未来较长时期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战略指引,我们要认真领会并全面贯彻落实。
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丰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战略和政策体系,强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立足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向纵深,雄安新区从蓝图变为实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效显著,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衔接“软联通”水平大力提升,中部地区量子科技、存储芯片、工程机械等产业集群发展势头强劲,西部地区实现“内陆变前沿”。与此同时,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持续提高,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要素自由流动机制、公平监管体系等全国统一大市场“四梁八柱”基本建立,国家“江河战略”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积累的丰富经验,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实践提供了坚实基础,也为新征程上的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目标导向。
优化区域布局构成了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区域经济关系演变与区域一体化发展是区域经济自发演进和区域内各利益相关者积极性能动性主动发挥的历史过程。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互影响、相互推动发展的过程中,如何统筹协调区域经济关系和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构成不同国家和区域在迈向现代化发展进程中需要耐心对待的关键历史性课题。“十五五”规划提出扎实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促进东中西、南北方协调发展;巩固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持续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进跨区域跨流域大通道建设;健全区域间规划统筹、产业协作、利益共享等机制。这些提法明确了“十五五”期间要以要素价值回报为指引,不断完善传统基础设施和数字基础设施,跨区域强化产业链建设,重点关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协同发展,以供应链产业链韧性抵御市场风险,助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促进区域联动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这就要求在区域协调发展中,持续加强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从财政、税收等多渠道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实现兴边富民、稳边固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施区域重大战略为凸显区域经济优势提供了关键牵引。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整体部署中,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五大区域重大战略肩负着区域经济发展以点穿线、以线覆面,最终服务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十四五”以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个城市群的主导产业竞争力持续增强,规模经济效应显著,以高科技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已经全面进入范围经济轨道,基础设施密度和网络化程度均已经达到较高水平,这为我国建设世界级创新平台和增长极提供了物质基础。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要“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发挥重点区域增长极作用,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这就要求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凸显侧重差异的战略目标。其中,长江经济带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实施长江生态环境系统性保护修复,推动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协调发展。黄河流域要致力于使黄河成为大江大河治理的重要标杆,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验区,中华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重要承载区,引导黄河流域以生态产业为主导,以数字经济为平台,大力发挥绿色金融和数字金融杠杆作用,以绿色经济业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主体功能区战略是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的基本方略。我国幅员辽阔,由自然地理因素构成的区域第一性特征差异大,由此形成的以人文、经济等因素构成的区域第二性特征也存在较大差异,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等四类不同区域的核心功能必然存在较大差别。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两横三纵”的城镇化战略格局、“七区二十三带”的农业战略格局和“两屏三带”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十五五”规划提出,要强化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能源资源基地等布局优化。这就要求“十五五”时期必须重点推进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等经济及人口集聚区域的建设步伐,在重点开发区域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控制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的人口规模,高度关注冀中南、中原城市群等18个经济区的高质量发展和城乡融合。为实现绿色发展,针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还要厉行保护主责,系统全面核算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生态价值,健全完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市场化、多元主体等方式全面落实区际利益补偿,筑牢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生态屏障和绿色保障,更好服务于区域协调发展和优化国土空间体系目标。
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协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在国家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各地区对非本地户籍常住人口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大幅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高。我国原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结构藩篱不断松动,为解决好“三农”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叠加效应”“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这一叠加效应的新提法,彰显了只有优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才能使生产要素的城乡流动梗阻得以彻底消除,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得以大幅提升。因此,新征程上的区域协调发展要进一步清晰新型城镇化战略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功能定位,推动城市和乡村产业优势创新、产业业态融合,通过消除城乡之间的壁垒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也要求要将城乡融合发展的协同耦合区间置于县域行政区划单元,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国式的县域经济社会体系,借助县域较为完整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体系,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基本动力。同时,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标准加强县域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县域为纽带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切实实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目标。
展望“十五五”,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我国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长远的战略谋划,为我们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路径提供了区域层面的科学指引。基于区域资源禀赋差异,将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相结合,通过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更加明确各区域在我国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中的比较优势与功能定位,进一步细化创新区域发展政策,我国各区域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必将导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区域协调发展也将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在区域维度的集中体现。
作者为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