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激活优质基因 探寻微短剧进阶路径

来源/ 北京评协 作者/ 时间/2025-10-28 20:45:08

IMG_256

“我们不要总去想一个优美的、伟大的生活形式已经衰落了,现在最关键的是,要在年轻人可能拥有的生活中,重新找到优美和伟大的可能性。在这个过程中,我希望向短剧更多地学习。”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文自修》主编汤拥华在“坊间对话”中如是说。

10月26日,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承办的文艺评论系列学术对谈活动“坊间对话第44期:微短剧:基因图谱与进阶方案”在市文联艺术工坊举办。活动邀请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胡一峰担任学术主持,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文自修》主编汤拥华,红果短剧精品短剧负责人魏钦涛,“独舌短剧”主编许心强,就微短剧的基本特性等话题展开对谈。

IMG_257

活动现场

IMG_258

IMG_259

IMG_260

 

学术主持人:胡一峰

与谈人:汤拥华

IMG_261

与谈人:魏钦涛

IMG_262

与谈人:许心强

短剧内容

是足球赛的“射门集锦”

胡一峰表示,微短剧具有较强的观众吸引力,用户近7亿,覆盖全年龄段;涵盖多元文化承载力,多种类型剧集都能找到自己的表达;呈现精品创造力,每个细分类型中都能看到优秀作品,整体创作能力在提升;体现了对经济社会发展强劲的拉动力,赋能千行百业;拥有很强的话题制造力,不仅是视觉作品,更是文化现象。与此同时,微短剧也有需进一步处理的问题。

汤拥华认为,微短剧是很自然的产物。一是生活方式的可能性,今天我们更愿意强化自己的某种人设,而非强调个体改变,微短剧中每一个确定的人设都代表一种生活方式的可能性。二是快意恩仇的可能性,也许我们不能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大,但是真正的审慎首先来自跟不同的人生活在一起。三是探索故事向其他媒介空间延展、共鸣的可能性,需要去思考微短剧包含的游戏式的打怪升级结构,同普通人生活、社会文化命题之间的关系。

魏钦涛表示,微短剧有“新”“短”“内容为王”的特点。首先是“新”,微短剧是全新事物,而非简单的长剧切片,两者的叙事结构、创作逻辑、拍摄手法、受众对象都完全不同。其次是“短”,微短剧相当于用电影的时间长度讲述长剧的故事跨度,这就是其领先性所在,节奏短平快,信息密度高,符合当下受众喜好。最后是“内容为王”,微短剧目前仍是完全靠内容说话,只要用户爱看就有流量、有收益、能发展。

许心强认为,微短剧同其他文艺形式明显区别在于,其主动将创作姿态降到最低,让观众平视甚至俯视,不再带有教化宣传等思想包袱与表达欲望,杜绝了“教观众做人”和“高级审美”的创作姿态,因此,观众对微短剧产生了天然的好感与认可。如果把电影看成是一场90分钟的球赛,那么微短剧就是射门集锦。

真诚、专业永远是

短剧评论的“关键决胜力”

胡一峰认为,评论本质上是一种对话,借助评论的方式更加理性地实现创作与受众之间、创作与研究之间的良性对话,会对微短剧创作起到正向的引领推动作用。评论还有“代言”的作用,评论家帮助创作者发现作品中好的东西、有意义的地方,正向鼓励会让新生事物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对于存在问题的微短剧,评论工作者要直言不讳,助推其健康发展。

汤拥华提出,用户评论能帮助观众在海量短剧中找到心仪作品,而专业评论则注重立场中立、慎重推荐。文学首要的评论是诚实,学者评论应真的代表自身学识、说真话,不要认为自己占据客观、公正、理性的立场,要去想如何更新我们的语言。评论最重要的是改变言说方式、说理方式,改变在理性展开中放入个体真实关切的方式,改变互相说服的方式。

魏钦涛表示,从用户评论角度来看,用户评论是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推荐算法因子,其数量和质量会直接影响到短剧的推荐。同时,用户评论是用户与创作者交流的窗口,创作者入驻平台后可以和用户在评论区直接互动,即时有效解决用户疑惑,改进自身创作。从专业评论角度来看,专业评论是行业、平台和社会沟通的渠道,平台重视专业评论对行业发展的长远价值,组织研讨会等让专业评论工作者为平台、创作者提意见,适当参与创作。

许心强表示,微短剧受到追捧后,业界并未将其当成值得探讨的行业,充满刻板印象。“独舌短剧”希望做第一个同微短剧行业真诚对话的自媒体。围绕微短剧的文章陆续刊发后,既有表扬作品的用心之处,也有针对部分情节的批评,相关一线从业者反馈“以后不可能糊弄则糊弄了”。

让观众吃上“细糠”

汤拥华看来,一年来,微短剧的变化令人欣喜,一是叙事吸收长剧特色,情节线索不再单一,人物关系复杂,叙事手法成熟;二是快意恩仇更注重展现人物的自我坚持,“做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对观众情绪价值的满足,但更有回味余地;三是探索微短剧美学语言,通过镜头语言展现人物与空间的关系,增强人物与环境的对话感,让观众吃上“细糠”。

许心强表示,现在的微短剧同早期相比已是天壤之别,但目前微短剧精品化的定义尚未明晰,从业者和平台往往从题材创新和制作上下功夫,将其作为微短剧精品化的方向。头部厂牌已“卷”出自己的风格,创作者展现出自己的姿态和追求,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

魏钦涛认为,在政策、监管、平台的努力下,不断激发微短剧的创造力,使其向上推进。平台为创作者提供资金、流量或其他支持,专业人士帮助创作者构建微短剧理论体系,创业者把工作做到极致,不断进行题材创新、提升创作质量、打破现有边界。

胡一峰表示,新的艺术门类往往在争议中发展,对微短剧的发展要持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态度。网络上出现新名词,如微短剧领域的“金手指”“细糠”等网言网语,文艺评论工作者使用这些概念对作品分析评判,会让更多受众接受,且在创作场域中发挥更好作用,提升评论有效性,促进微短剧发展。

IMG_263

IMG_264

观众发言

在现场交流环节,观众踊跃提问,围绕AI助力微短剧创作等问题,同嘉宾展开深入交流。本次活动在京艺苑视频号、新浪新闻等多个平台同步直播,173.4万人次在线观看。

IMG_265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