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南护水源 中优生态 北治风沙 凉州绘就生态民生“双优”画卷

来源/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作者/ 时间/2025-10-28 11:51:33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房惠玲 通讯员 王璟

春染南山新苗翠,夏护绿洲绿荫浓,秋固黄沙痕迹隐。地处河西走廊生态安全屏障核心区的武威市凉州区,近年来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以“南护水源、中优生态、北治风沙”全域治理思路为引领,持续深耕生态修复与治理,在筑牢区域生态安全防线的同时,推动生态红利转化为民生福祉,交出一份生态效益与民生效益“双优”的答卷,为全国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凉州区美丽乡村。凉州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南山护水:荒坡植绿筑屏障 全民参与焕生机

每年春季,凉州区植树造林热潮便从城镇向山野延伸,南部祁连山北麓生态修复现场尤为繁忙。在谢河、古城等片区的山坡上,当地村民与专业造林队伍协同作业,挥锹挖坑、扶苗培土、提水浇灌,一系列流程规范有序。仅数月时间,连片碳汇林便在山间铺展,既为石羊河流域构建起坚实的水源涵养屏障,更为后续生态价值转化、绿色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为凝聚生态保护合力,凉州区广泛开展“我在南山有棵树”志愿植树活动,通过网络认捐、现场参与等多种形式,吸引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植绿护绿。谢河镇村民王大爷连续多年参与造林,亲眼见证生态变迁,他说:“以前山上光秃秃的,下雨天泥沙直往下淌,路都没法走。现在年年种树,树多了、水旺了,空气也清新了不少。”

如今的凉州区南部山区,绿树成荫、飞鸟穿梭,昔日水土流失严重的生态脆弱区,已蜕变为群众休闲避暑的“天然氧吧”,成为守护区域生态的“绿色脊梁”。

中优生态:绿美乡村促振兴 生态农业双提升

在推进中部绿洲生态建设中,凉州区将绿化工作与和美乡村建设深度融合,以“一村万树”行动为抓手,打造一批生态示范村,让绿色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明底色。

当地村民充分利用房前屋后闲置角落、巷道两侧空余空间、无人打理的废弃地块“见缝插绿”,让曾经的“闲置地”焕发生机,昔日的“杂草堆”变身群众家门口的“口袋公园”。

“以前村里到处堆着柴火,出门到处是尘土。现在出门是绿树鲜花,饭后带孩子在游园里遛弯,感到很舒心。”凉州区永昌镇村民李大姐的话语里满是对如今生活的满足。

与此同时,凉州区聚焦绿洲生态“质感”提升,今年精准推进退化林修复、中幼林抚育等重点工程,通过精细化科学管护,持续改善绿洲生态质量。稳固的林网不仅有效抵御风沙侵袭,更构建起“田埂有树、路边有荫”的立体农田防护体系,为粮食连年丰产筑牢生态根基,实现“生态美”与“农业兴”的双向共赢。

北部固沙:科学治沙锁黄龙 沙绿民富谱新篇

每到秋季,凉州区北部治沙工作便进入关键期。在金荣路沿线的沙窝中,机关干部与周边群众组成的治沙队伍踏着晨露集结,按照“先固沙、后造林”的科学理念,将麦草扎实扎成1米见方的网格沙障,为流动沙丘披上“锁沙铠甲”,稳步拓展沙漠边缘的绿色版图。

“以前风沙特别大,家里经常落满沙尘。现在沙障扎得结实,梭梭长得旺盛,风沙彻底被挡在了院外。”长城镇养殖户老张切实感受到生态治理带来的变化。这一成效的取得,既源于凉州区机关干部义务压沙制度的常态化推行,也得益于“三北”工程六期、蚂蚁森林等重点生态项目的落地实施,北部沙区绿色生态防线持续巩固。

生态改善更让群众尝到“甜头”。随着沙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老张的养殖场周边绿意环绕、空气清新,良好的生态条件使肉牛生长状态更佳、品质显著提升,收入较往年大幅增长。“以前愁风沙捣乱,现在盼草木长得旺,这就是实实在在的‘沙绿民富’!”老张的话,道出了凉州区生态治理与民生改善相辅相成的深刻内涵。

如今的凉州区,人工造林连片成势、草原修复提质增效,沙化治理工作多年位居甘肃省前列,为守护河西走廊生态命脉、筑牢西北生态安全屏障提供了坚实支撑。

从南部祁连山水源涵养,到中部绿洲赋能乡村振兴,再到北部沙区防沙固沙,凉州区通过精准施策,破解了“生态脆弱与民生改善”协同推进的难题,让生态红利持续转化为群众可感可及的幸福感,在河西走廊绘就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动图景。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