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李海生 白杨 祁玉洁
深秋时节,陇南市礼县祁山镇的万亩苹果园里,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果香四溢。果农们穿梭其间,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一筐筐苹果即将从这里运往全国各地,甚至远销海外。陇南苹果,正以其独特的魅力,书写着产业富民的精彩篇章。
标准化种植 优果率超75%
“今年的苹果产量高、颜色亮、糖分足。”礼县祁山镇赵家村果农赵九娃看着自家果园里的苹果,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种植苹果十多年,从最初的3亩地扩大到如今的8亩,收入一年比一年好。赵家村的1100亩标准化示范园,不仅通过了GAP(良好农业规范)认证,还配套了滴灌系统,省水又省肥。
陇南礼县独特的地理位置、充足的光照与适宜的气候条件,为苹果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祁山镇的苹果个大形正、色泽鲜亮、酸甜适中,深受消费者青睐。
除地理优势外,陇南市还加强果园标准化管理,从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环节入手,切实提高苹果品质与产量。目前,全市已创建苹果绿色标准化生产示范园11.044万亩。今年,又新增苹果绿色标准化示范基地1.5万亩,优质果率提升至75%以上。
科技支撑 打造全产业链条
陇南苹果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与科学的产业培育体系。2024年,陇南市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制定《陇南市苹果产业链2024年工作要点》,建立苹果产业链项目储备库;今年1月,又印发《陇南市2025年苹果产业链工作方案》,明确部门责任,强化工作制度与重点任务。
种植环节,陇南市积极引进推广马斯特红蛇、秦脆、维纳斯黄金等新品种,实现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目前,全市元帅系品种占比65.24%,富士系品种占比34.25%,维纳斯黄金、秦脆、瑞雪及其他新品种占比0.51%。同时,大力推广矮化密植栽培模式,今年新建矮砧密植苗木繁育基地300亩(完成率120%),矮砧密植园面积达9984亩(完成率165%)。
为提升产业科技含量,陇南市与甘肃农业大学、天水市果树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建成“礼县苹果产业大数据平台”,实现果园管理智能化;礼县苹果专家工作站也已投入运营,累计开展技术培训5次,培训果农及技术骨干300余人次。
产业链延伸方面,陇南市持续加强苹果加工能力建设。2024年,全市新增苹果脆片生产线1条,果品加工能力提升3.67万吨;今年,又新增智能化分选线5条、精深加工生产线2条,果品初加工能力达4.54万吨,精深加工产品种类进一步丰富。此外,总投资1.28亿元的礼县苹果产业园功能区三期建设项目正稳步推进,将进一步夯实产业链基础设施支撑。
品牌赋能 创新销售渠道
礼县远亮果蔬有限责任公司是陇南苹果出口的典型代表。2024年,该公司苹果外贸销售额达2.731亿元,占陇南全市果品出口额的80%,位居全省第一。公司总经理赵亮表示,礼县苹果凭借优良品质与响亮品牌,深受海外客户喜爱,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中东等地。
品牌建设是陇南苹果销售的重要支撑。陇南市积极推进以“甘味”品牌为引领的农产品品牌体系建设,强化“礼县苹果”国家地理标志品牌效应。今年,全市新增“甘味”企业商标品牌 12个,甘肃良源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礼县百捷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5家企业的苹果产品获得出口权,为开拓国际市场奠定基础。
“酒香也怕巷子深”,为拓宽销售渠道,陇南市积极构建多元销售网络:一方面,通过建立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成3.4万平方米现代物流园并投入运营,形成覆盖城乡的高效配送网络;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电商产业,建成全省首个阿里巴巴客户体验中心,“大恐龙直播基地”获评省级电商示范中心,推动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等新业态发展。
品质提升 推动售价攀升
今年,陇南苹果价格呈上涨趋势。以礼县祁山镇为例,果农罗登科表示,他家的苹果今年每公斤比去年多卖0.7-0.8元,总产值增加了3万多元。
价格上涨背后,有两大核心原因:一是市场供需关系影响。随着陇南苹果品质提升与品牌知名度扩大,市场需求持续增加;二是产业附加值提升。通过品种优化、标准化管理与产业链延伸,陇南苹果的附加值显著提高,为价格上涨提供支撑。
从山间的小小苹果,到走向国际市场的“金果果”,陇南苹果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蜕变。通过产业培育、品质提升、销售创新与品牌建设,陇南苹果不仅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更成为陇南市走向世界的亮丽名片。未来,陇南苹果产业将继续深化产业链整合升级,加强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向着更高目标迈进,为乡村振兴与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