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西和县马元镇“农区”党建赋能乡村振兴

来源/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作者/ 时间/2025-10-23 20:51:48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通讯员 鱼勇 张田

今年以来,西和县马元镇以实施“一强三引领”农村基层组织整体提升三年行动为重要抓手,紧密围绕“五区”基层党建部署要求,聚焦“农区”基层党建难题求解,锚定马元镇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12369”发展思路,以“党建引领产业兴村、党建赋能富民强基”为主线,聚焦“土特产”、激活“新动能”,走出了一条组织强、产业兴、民心暖、乡风美的特色振兴之路。

马元镇立足当地山区生态优势,以“支部建在产业链上”为抓手,构建“镇党委统筹+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运营+农户参与”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产业从“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跃升。组织体系“强基固本”:全镇14个村党支部统一设立“产业发展岗”,由村党支部书记兼任集体经济合作社理事长,实现“支部书记抓产业、班子成员管项目”责任全覆盖;同步组建14支党员“产业先锋队”,包联服务农户、对接技术指导、协调产销对接,成为产业一线的“红色服务员”。特色产业“聚链成群”:深挖“土特产”资源优势,聚焦中药材(冬花、淫羊藿)、经济林果(花椒、核桃)、生态养殖(肉牛、土蜂、黑鸡)三大主导产业,以鲍河村养牛联合总社为龙头,推动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和特色种养产业集群化发展,形成“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联合体,带动村集体年均增收超10万元。特色产业“延链增值”:依托西和县陇源养殖专业合作社,聚焦沙水湾养殖家庭农场,推动“种养+加工+文旅”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条,打造集农耕体验、生态观光、户外烧烤、药膳餐饮于一体的休闲旅游产业,拓宽产业发展渠道,带动附近村民年均增收超2万元。技能培训“赋能提质”:依托镇党委党校开设“技能培训”,持续加强党组织教育管理,围绕中药材种植、生态养殖、林果管护等开展实用技术培训400余人次,培育“土专家”“田秀才”50余名,让群众既掌握“致富手艺”,更增强“造血功能”。

以“大网格”制度为载体,创新“1名党员+5-10户群众”网格化服务模式,全镇党员亮身份、领责任,让服务从“群众上门”变“党员下沉”。民生保障“贴心人”:设立“党员便民服务岗”,常态化开展“敲门问需”行动,今年以来累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420余件,用“微服务”传递“大温暖”。文明新风“引领者”:将移风易俗纳入党员积分管理,党员带头签订《抵制高额彩礼承诺书》,组建“红白理事会党员监督队”,推动形成“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新风尚,大操大办现象减少70%,邻里互助、孝老爱亲成为乡村常态。结对关爱“守护者”:组织“爱心妈妈”和“巾帼志愿服务队”定期与留守儿童、孤寡老人、困难群众结对关爱帮扶,定期走访慰问、帮办实事,累计开展心理疏导、物资代购、就医陪护等服务630余次,让特殊群体“心有所依、困有所助”。

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推动项目建设、环境整治、民生服务深度融合,构建“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共建共享格局。项目建设聚合力:通过“四议两公开”征求群众意见,让群众成为项目建设的“参与者”“监督者”,今年以来,实施北沟村主干道建设;鲍河村、马沟村、马湾村补短板项目建设,极大便利方便群众生产生活需求。环境整治常态化:将环境卫生纳入村规民约,党员带头落实“门前三包”,定期组织群众开展“美丽庭院”“文明户”评选活动,以典型示范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形成“人人讲卫生、户户比整洁”的良好风尚。治理效能再提升:深化运用“陇南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借助“板凳会”“院落会”等载体,通过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矛盾纠纷排查责任体系,镇村干部及网格员深入开展拉网式排查。今年以来,累计办理民生诉求200余件,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8%,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

从“支部领航”到“党员冲锋”,从“产业兴旺”到“群众增收”,马元镇正以“农区”党建为笔,以实干担当为墨,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