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胡旺弟 通讯员 常悦
十月的平凉生机盎然。长势喜人的马铃薯见证了从“土疙瘩”到“金蛋蛋”的蜕变,千亩大葱实现了从“零散种植”到“全产业链”的跨越,平凉农业向现代化跨越的每一步,都有“税务蓝”的身影——他们以精细服务落实税惠助农政策,助力平凉农业谱写乡村新“丰”景。
精准滴灌:“薯”光照四方
走进庄浪县宏达淀粉加工有限公司车间,全自动流水线有序作业。当细腻的淀粉生产成洁白的粉条,车间里弥漫着淡淡的薯香。
“从‘小作坊’到‘全链条’,从‘土粉条’到‘金招牌’,税务部门的全周期服务给了我们十足底气。”企业负责人朱建勋心里有一本账,“我们去年享受减免税额57.6万元,把这笔钱投进了无明矾粉条研发线和全自动深加工生产线,马铃薯粉条的品质得到很大提升,产品销往西北五省。”
这份底气,源于税务部门“链上发力”的精准滴灌服务。针对马铃薯产业从种薯培育到终端消费的全链条特点,庄浪县税务局组建“农链服务专班”,梳理出涵盖种薯繁育、深加工、冷链物流等环节的7项税费优惠政策,为企业定制“成长档案”。
如今,宏达淀粉加工有限公司已形成“马铃薯收购—淀粉提取—粉条加工—副产品利用”的全产业链,带动庄浪县3.2万亩马铃薯种植,形成2000余个稳定就业岗位,助力5.6万户农户年均增收3500元。
过去,马铃薯淀粉加工产生的废水废渣处理成本高,如今通过技术改造,每年可提取马铃薯蛋白1000吨、纤维1000吨,这些副产品作为饲料出售,既减少了污染,又增加了收入。“税务部门得知我们的环保改造计划后,专门辅导我们申报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及劳务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这让我们的发展信心更足了!”朱建勋说。
智税滋养:葱香飘万家
烈日刚褪去锋芒,千亩葱田便铺开青白相间的巨毯。走进崆峒区白水镇孟寨村的大葱基地,村民们忙着松土、起葱、捆扎。
孟寨村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加之适宜的气候条件,形成了葱类作物生长的黄金产区。“今年白水镇大葱种植面积达1200亩,亩产可达1.3万斤,预计产值将超2000万元。”种植基地负责人王闯说。
“税务干部把可以享受的各种税费优惠政策送上门,让我们更有底气扩大种植规模。”大葱种植基地分拣中心负责人任建华说。
为支持大葱种植,平凉市崆峒区税务局组织税务干部主动上门开展辅导,详细了解基地生产经营情况,同时针对小规模纳税申报、发票开具及个税等问题进行一对一答疑,逐条解读适用政策,确保税费优惠“应知尽知、应享快享”。
基地的良性发展有效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全镇18个村成立了“劳务小分队”精准对接用工需求,培养辣椒、大葱等分拣包装专业化“产业工人”200人,年均可提供季节性就业岗位超过1000个,让村民在家门口端稳就业饭碗。
为更好地服务集体经济,崆峒区税务局打造“全周期”服务链,建立辅导台账,前置服务关口,依托税收大数据分析,在发票管理、规范账簿等高频风险点为企业提供全流程指导,帮助种植户有效规避开业初期的涉税风险。
贴心服务:铺就富民路
华亭市神峪乡的核桃迎来丰收,农户们穿梭采摘的忙碌身影与缀满枝头的青皮核桃相映成趣。
为助力果农实现产销对接,华亭市在城区核心地段设置临时销售市场。摊位前,新鲜的核桃堆叠如山,果农们麻利地为顾客现场去皮、装箱邮寄。税务干部现场帮助销售核桃的农户开具发票。“您看,打开电子税务局,点击‘我要办税’,选择‘发票开具’,然后按照操作指南,您就可以成功开具免税发票了。”
为助力民生产业发展,华亭市税务局组织业务骨干成立“助农服务团队”,深入涉农企业开展“一对一”政策辅导。团队成员围绕发票开具、纳税申报、优惠政策享受等高频业务开展实操教学,精准推送“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农产品初加工所得税减免”等税惠指南,主动“把脉”,准确“开方”,全程跟踪辅导,助力企业用足用好税费优惠政策。
“现在我们的产品品类越来越丰富,青皮核桃、脱皮核桃、核桃仁、核桃油等应有尽有,线上线下渠道同步发力,产品能卖到全国各地,这和税务部门的支持密不可分。”昭峪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核桃基地负责人马建国高兴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