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天水市全面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龄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老年人急难愁盼,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举措,扎实推进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健康支撑等体系建设,全力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不断提升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好满足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老龄工作机制逐步完善。调整成立天水市老龄工作专项工作机制,确定29个成员单位,印发《天水市老龄工作专项工作机制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天水市老龄工作专项工作机制工作规则》,明确运行机制,凝聚起上下贯通、协同高效的工作体系。发挥统筹协调作用,编制《天水市中心城区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出台《天水市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天水市“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等一系列涉老政策措施,将老龄事业发展列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统筹规划,积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大老龄工作格局,为天水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夯实基础、提供保障。
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始终把社会保障作为重大政治责任,锚定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向,持续扩大保障覆盖面、优化保障待遇、强化基金监管,切实兜牢民生底线。目前,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244.65万人,完成年度参保计划任务的99.96%,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覆盖面稳定在95%以上。全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乘坐市内公交车六折优惠,70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坐。80周岁以上老年人遗嘱公证免费办理。针对特殊老年群体,持续落实政策红利,全市6.86万名老年人享受高龄津贴、0.92万名老年人享受经济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和护理补贴,1.09万名生活困难老年人纳入特困救助供养,6.45万名特殊困难老年人纳入低保,真正实现了“应享尽享”。
养老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以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为着力点,建成乡镇(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43个、村级互助幸福院40个,老年助餐点31个,全市城市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县区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逐步扩量,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建成市级与7县区互联互通的全市智慧养老信息服务平台,覆盖面广、功能完备、管理规范、服务精准的“一中心五联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基本构建。积极争取到2024年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建成家庭养老床位1818张、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3050人96077次。聚焦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和居家生活品质提升,累计对5327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进行了适老化改造,高效完成消费品以旧换新居家适老化改造5043户,更好满足了广大老年人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
老年健康体系更加健全。全力构建全周期老年健康服务体系,让老年人看病就医更方便快捷。全市养老、医疗服务机构签约率100%,养老服务机构护理型床位1322张,占养老床位的65.3%。全市113个乡镇卫生院、2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3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均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95.18%,医养结合服务指导率91.97%。开通老年人绿色就医通道医疗机构26家,二级以上综合性医疗机构开设老年病科13家,上门提供医疗服务的各级医疗机构878个。针对老年人就医需求,设置“老年人优先”窗口和导诊服务台,推行普通门诊挂号费减免、检验结果互认等便民措施,为符合疑难病症、急危重症患者提供预约挂号、就诊咨询、转诊绿色通道等服务,方便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救治。“老年健康宣传周”等活动常态化开展,让健康理念深入老年群体。
老龄友好社会加快构建。着力在政策环境惠老、居住环境适老、数字环境助老、就业环境帮老、法律环境护老、社会环境敬老等方面持续发力,共建共治共享的老年友好型社会逐渐形成。2021年来,已成功创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4个。全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电梯加装数量累计达到300部,累计实施改造588个小区、65971户。持续开展“智慧助老”行动,老年人出行更便利、环境更安全、设施更无碍。老年人优待政策全面落地,公共景区、文化场馆、体育场馆对老年人免费开放。老年教育资源不断扩容,全市8所老年大学搭建了老年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老年大学学员成为全市弘扬先进文化、建设文明城市的重要力量。“阿阳同心·石榴红”银发民族团结宣讲团队、“军休银龄·奉献天水”等“银龄行动”深入开展,让老年人从“被动受助”转向“主动参与”,在基层治理、文化传承等领域发挥余热。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持续开展,“敬老月”宣传和全国“敬老文明号”创建活动持续推进,文体活动、为老服务、健康讲座、法律援助等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社会氛围更加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