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秋敬老月来临之际,一群银发长者正以独特的方式诠释“老有所为”的价值——他们穿梭于古籍修复室、图书馆讲堂、麦积山石窟研究所,用岁月沉淀的智慧与热忱,守护着陇原大地上的千年典籍。甘肃古籍保护银龄志愿者行动自启动以来,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实践,让“银发力量”成为中华文脉传承中一道温暖动人的风景线。
7月下旬,临洮县图书馆的启动仪式拉开了行动的序幕。甘肃省图书馆馆长肖学智的致辞点明了这场跨界携手的深意:古籍呵护需要的耐心细致,恰与长者们的人生阅历、沉稳作风高度契合。他号召志愿者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银龄行动”的重要指示,为甘肃古籍保护注入“银发动能”。随后,岳庆艳研究馆员的首场讲座,从明清甘肃藏书脉流切入,让古籍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
专业赋能是行动的坚实根基。8月中旬,省图书馆的专题培训为13位银龄志愿者搭建了学习平台。培训不仅厘清了志愿服务的核心内涵与权责,更明确了古籍知识传播、版本鉴赏、修复等五大专项行动方向。省古籍保护中心同步规划“理论+实践”的系统培育模式,建立注册管理与服务保障机制,为行动可持续推进筑牢制度支撑。肖学智馆长的号召“以敬畏之心对待历史,以科学精神守护文明”,成为志愿者的行动指南。
文化传播的触角不断延伸。9月,嘉峪关市图书馆的“千古巨制《四库全书》”公益讲座座无虚席。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馆馆员刘瑛的专业解读,让200余名听众读懂了这部典籍的文化价值与世界意义。这场依托银龄志愿者行动的活动,既发挥了长者群体的专业优势,更搭建起古籍与公众的沟通桥梁,为书香社会建设注入新活力。
在麦积山石窟研究所,银龄志愿者的身影为古籍普查增添了别样温情。魏琪蔓与团队一同攻坚,细致补充古籍书影、厘清版本信息,全力解决《中华古籍总目?甘肃卷》编纂中的数据难题。这些藏于石窟的“活化石”,因他们的严谨付出得以完整留存,为石窟文化研究提供了可靠支撑。
古籍修复室里的匠心坚守更显珍贵。民国《东乐县志》的修复过程,成为银龄志愿者专业能力的生动注脚。从建立详细修复档案、检测纸张特性,到采用“先加固后补缀”的精准方案,何谋忠、盛继军等志愿者以“修旧如旧”的准则,让泛黄脆化的书页重获新生。历经两个月攻坚,这部记载地方历史的珍贵文献顺利回归收藏单位,未来还将通过数字化实现活化利用。
从临洮授旗到修复攻坚,从讲堂传知到石窟普查,甘肃银龄志愿者用行动诠释了“银发智慧+文化传承”的深刻内涵。他们不仅破解了古籍保护专业人才短缺的困境,更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为文化创新发展提供了鲜活范本。这个敬老月,我们向这些守护典籍的长者致敬——正是他们的坚守,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传下去,让中华文脉在代代相传中永葆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