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个流行语叫“痛包”。它不是很痛的疙瘩,而是挂满徽章和玩偶等文创周边的包包,属于当下流行的“谷子”(英语goods的音译)文化,是一种对外展示喜好的个性表达。近年来,作为文化IP衍生品的“谷子”,不仅“烩”出文化大餐,也支撑“谷子经济”发展壮大。
不仅有摆件、徽章、卡牌,还有可对话的AI手办、3D打印的盲盒;除了“小猪妖”等动画IP,还有《流浪地球》、《觉醒年代》等影视IP……精致可人的“谷子”,让虚拟形象变为可触实物,让心灵喜好转化为消费图景,其中浓缩着的情感价值、社交属性,使其成为年轻人的社交货币与社群标识,更为经济发展注入活跃能量。
“谷子”的价值,源自文化创造,而实现于经济活动。“谷子经济”,可以说是人文经济蓬勃活力的又一体现。有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谷子经济”市场规模达1689亿元,较2023年增长40.63%,预计2029年将超3000亿元。小支点撬动大市场,小玩偶内藏大空间,“谷子经济”为何有如此潜力?
以高品质满足新需求。热衷“谷子”的消费者,对文化创意和商品品质的要求更高。企业不断推出质价兼优的好货,提升了消费者的满足感、惊喜感。其中有匠心的运用,做到衍生品开发形神兼备,以细节和品质赢得关注;亦有产业的联动,借力3D打印实现大批量生产,“楼上创作,楼下选品,‘隔壁’生产”的产业聚合大大提高了流程效率。更好适应消费者的口味,才能赢得市场的口碑。以匠心打磨闪光点,以协同提升产业链,产业“蛋糕”会越做越大。
以消费黏性提升市场韧性。看完电影,意犹未尽,逛逛商店,买个手办……“谷子”的出现,促成了多次消费,助力文化创意产业跨界交融、市场扩容。通过开辟供给“生产线”、延长IP“时间线”、做强营收“生命线”,“谷子经济”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以多元盈利模式拓宽了营收渠道,以长尾效应破解流量波动,为经济增长释放更多可能。
提振消费,需要打造更吸引人的多元业态。由“谷子经济”看开去,三星堆青铜神树、大立人像、黄金面具等文创产品进商场,吸引游客打卡;游客穿上敦煌壁画同款服饰,化身“飞天”,在大漠拍照留念;替补席摆放微缩园林,“苏超”绿茵场不乏“文艺范”……如今,文创产业的价值链条不断向旅游、体育等更多领域延展,催生出新业态、新活力。文创产业的持续吸引力,源自文化的生命力,并在文化同千行百业的叠加交融中不断提升。促进产品升级,加快业态融合,文创产业的发展潜力将源源不断释放出来。
在北京,一家准备转型的商场在前期规划时,采取常规品类与资源组合的策略,招商效果不佳;之后转为聚焦文化潮流业态,构建主题式、体验式消费生态,实现整体客流到访率、停留时长显著提升,拉动营业额增长。把握文化消费发展趋势,进一步挖掘文化IP的价值,会涌现出越来越多优质文创,掬捧出更多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文化佳酿,在供需顺畅对接中不断激活经济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