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河湾村里话农事

来源/ 作者/ 时间/2025-10-23 10:31:01
原标题:河湾村里话农事

“平均亩产1000.5千克,抽薹率2.08%,相较于传统当归种苗每亩增产49.8%,抽薹率减少27.22%……”

秋日的晨光洒在榆中县马坡乡河湾村的田间,空气中飘散着新翻泥土的清香。当榆中县农业专家报出设施繁育当归苗平均亩产的测产数据时,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些刚从泥土中采挖的当归,被中药材经销商以每斤10元的价格收购。这个价格远高于目前市场行情价,让村民脸上绽放出笑容。

这是10月20日甘肃省政协农业农村委在榆中县马坡乡河湾村举行的高寒山地现代生态农业现场观摩会上的一幕。

这场活动,不仅是一次普通的田间地头测产和农产品推介,更是一堂生动的现代农业实践课。来自甘肃省的相关农业专家、中药材企业和经销商、当地种植大户和村民等相聚于此,共同见证高寒山区农业发展的新突破。

“我们每年在春种、夏管、秋收时节召开现场会,通过抓点示范、集中展示,引导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的理念、标准和方式,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新机具、新机制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省政协农业农村委主任李旺泽表示。

河湾村是省政协联系主抓的生态宜居和美乡村示范村。该村海拔2600米,年平均气温仅3.2℃,是名副其实的高寒山区。正是这独特的气候条件,赋予了这里水土洁净、日照充足、病虫害少的生态优势。

这里的冷凉气候和良好生态适宜百合、中药材和高原夏菜种植,但现实却是“广种薄收”。村民曹生宝道出了河湾村曾经的农业发展之痛:“种子全部从外面购买,质量没保证;传统种植农户分散,加上品种退化,收成没有保证。”

自2023年省政协在这里启动生态宜居和美乡村建设后,河湾村紧盯现代农业发展方向,聚焦百合、中药材、高原夏菜三大主导产业,建起了集良种繁育、科技示范、农业机械化于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

走进当归种苗棚,绿油油的苗株如绿色绒毯般铺满地面。“这些种苗经过105天的生长,已达到一级标准。”省中药材产业体系首席专家陈垣高高举起一株当归苗向群众讲解,“这样的种苗抽薹率低、产量高,说明当归的设施育苗技术在河湾村已完全成熟。”

好种苗需要科学数据支撑,甘肃数字本草检验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林谅现场宣布,经过检测,河湾村今年种植的当归各项指标均优于2025版中国药典标准,达到优质绿色等级。

“设施当归育苗实现了苗龄可控、长势整齐。”榆中县农技中心正高级农艺师孙新荣表示,经过三年试验,已成功实现当归的良种繁育,明年河湾村当归种植将实现种子种苗全部自给,从源头保证品种优良。

不远处,百合鳞片快繁技术试验大棚里,榆中县农技中心正高级农艺师杨海兴小心翼翼地挖出一颗饱满的百合种球。他说:“经过三年生长,颗重已达20克,完全达到优质种子标准。”杨海兴表示,采用蛭石覆盖技术后,大幅提升了百合繁殖系数,将传统的五年育苗周期缩短了两年。

在“中百一号”试种基地,三年生的百合已长到拳头大小,亩产达到3000斤左右,是传统种植模式的2至3倍,每斤售价高达60元。

兰州百合三分之一产地在榆中县,主要集中在北山地区。近几年百合价格每年看涨,市场供不应求。“当前,我们正在探索‘南繁北种’模式,在地理位置相对靠南的马坡乡建立百合种球繁育基地,将先进技术和优质种源推广到北山地区的农户中,实现产值产量翻倍。”榆中县政协副主席白炳升说。

记者看到,在当归绿色标准化种植核心示范基地里,大型中药材收获机在田间穿梭。一台70马力的机械每天能收割10亩当归,效率远超人工。

近期,榆中县出现连续雨雪天气和降温,村里的农机合作社充分发挥作用,不仅服务本村农户,还辐射到周边村社。

“我们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作用,组织农机服务队抢收中药材,助力药农丰产丰收。”马坡乡人大主席、河湾村党支部书记潘晓峰说。

在园区带动下,河湾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潘晓峰介绍,目前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拥有集体土地3000亩,各类农机装备65台(套),建成了千亩现代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去年投资280万元建成的20个智能温棚,资产归村集体所有,由专业合作社经营,仅此一项就为村集体增加了10万元收入。

如今的河湾村,建设了30亩标准化蔬菜种苗繁育基地,150亩百合、中药材良种基地和500亩高寒生态农业产业园。按照“抓河湾、带马坡、促全县”的目标,马坡乡以河湾村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村,建成千亩中药材和高原夏菜两个绿色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一个百亩优质百合种球繁育基地和50亩有机标准化示范田,不仅解决了当地村民产业致富的问题,还带动周边2个乡镇36个行政村发展冷凉型蔬菜和中药材种植,年产值突破3.2亿元。

一路走、一路看,村民们对产业园联农带农的机制和成效有了更直观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有了技术员的指导,遇到问题随时能解决,心里踏实多了。”一位村民感慨道。

“政府补贴一部分,我们自己建棚投入一部分,收成扣除流转费后都归我们。这样,出了力,也得了利,大家都愿意干。”另一位村民补充道。

…………

村民单生有原本对入园发展持观望态度,今年他自行种植的100多亩中药材因天气原因收成不佳。在现场观摩后,他决定加入园区:“产量、品质都看在眼里,这样的发展模式让人信得过。”他的转变,正是现代农业示范带动效应的生动写照。

“通过建设高寒山地现代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有效解决了传统种植品种退化、品质下降、组织分散等难题。”马坡乡党委书记祁辉表示,这让农民真正掌握了现代农业技术,推动农民紧跟农业现代化步伐,实现了增收致富。(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富贵)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