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文化·博物】陇上绿脉——小陇山的生命图鉴

来源/ 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时间/2025-10-23 09:16:04

陇上绿脉——小陇山的生命图鉴

小陇山远景 天水市文旅局供图

独花兰 朱鑫鑫(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甘肃省小陇山林业保护中心提供)

丛培昊

在甘肃省东南部,渭河与嘉陵江上游,一片绿海随山势起伏 这便是小陇山。它如一道绿色脊梁,横亘于秦岭西段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北坡的溪流汇入黄河最大支流渭河,南麓的清泉则滋养长江支流嘉陵江的源头。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以“水有二源,一水出县西山,世谓之小陇山”为其落墨留名,至今已跨越16个世纪。

这片土地,成为华中、华北、青藏、蒙新四大植被区系的交汇点,也是“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的关键节点。

小陇山的守护史,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的进化史。1962年,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成立,以研究、开发和利用林业资源为目标。1998年天然林保护工程启动,小陇山转向生态优先的发展道路。至2021年更名为“甘肃省小陇山林业保护中心”,其辖区已覆盖天水、陇南、定西三市八县(区),面积近8260平方公里。一位第三代护林员讲述的故事,恰如绿脉的年轮:“爷爷伐木防偷伐,父亲防火防盗猎,而今我们巡护兼科研”——从相争、相济而至相生,绿脉在此延展。

人文共生:千年足迹与自然圣殿

黑鹳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小陇山的价值不仅在于自然禀赋,也在于其承载的文化记忆。丝绸之路南线曾于此蜿蜒,驼铃与经文在山谷间回荡。这里有太多的人文胜迹,而其中最璀璨的明珠,莫过于麦积山石窟。

这座始凿于后秦的艺术宝库,历经北魏、隋唐等时期,至今仍存221个窟龛与万余身塑像。古人以“砍尽南山柴,堆起麦积崖”的智慧和魄力在此开凿,留下以惊险栈道相连的“空中佛国”。诸多塑像凝固了空灵的瞬间,成为名副其实的“东方雕塑馆”,是丝绸之路上多元文明碰撞的见证。2014年,麦积山石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贵清山、仙人崖、净土寺、观音山建筑群、云屏三峡古栈道、柳林挂壁公路……这些陇上胜景共同护佑着这条绿脉。

黄喉貂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生命王国:森林中的隐秘史诗

小陇山林区范围内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2处(小陇山国家森林公园、麦积国家森林公园),另有省级自然保护区和省级森林公园若干。其中,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这片绿脉的生态心脏。其前身为1982年设立的头二三滩省级自然保护区,2006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近320平方公里,位于徽县与两当县交界处,嘉陵江源区。这里气候温润,典型岩溶地貌与高海拔“锅坑”峡谷景观并存,针阔混交林葱郁,林下腐殖质层深厚,为生物提供了天堂般的栖息环境,是甘肃省东南部不可多得的自然庇护所。

保护区近年记录到维管束植物1300余种,脊椎动物300余种,昆虫1600余种,其中红豆杉、银杏、珙桐、秦岭冷杉和独花兰等10余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与30余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在此栖居生息。静谧的山林中,隐匿着一个个珍稀而生动的身影。

扭角羚(秦岭羚牛)的登场,拉开了小陇山生命史诗的序幕。它们集群漫步于海拔2500米以上的针阔混交林中,当它们踏过红豆杉的深绿树影,在秦岭冷杉的枝丫下反刍,厚重的蹄印与冷杉球果共同沉入腐殖土层,成为森林代谢的注脚。这种被称为“六不像”的巨兽体重可达300公斤,头顶生一对角,先向外延伸再急扭向上,因此得名。它和大熊猫、金丝猴、朱鹮并称“秦岭四宝”。

华北豹是豹的亚种,它金黄色的毛皮上斑纹浮动,踪迹如幽灵般缥缈。它伏击冲刺时速可达60公里,犬齿刺入猎物喉管仅需一秒。这一美丽而高贵的猛兽于近三四十年已在多地绝迹。其种群数量至今成谜,巡护员在岩壁上发现的挂爪痕迹与粪便,成为追踪这抹金色幻影的稀薄线索。2023年,小陇山林区的红外相机首次捕到其矫影,让人们对其存续再次充满希望。

当目光转向树冠,“云纹刺客”云豹正展示着猫科演化的奇迹。它虽名中带“豹”,实为独立的属种,体重仅20至30余公斤,却拥有惊人的5厘米犬齿——若按头骨比例计算,其长度乃是现存猫科之最,堪称“低配版剑齿虎”。云豹的关节柔韧、附肢强壮,能头朝下抱树干而行(而其他常见猫科动物只能倒退下树)。更独特的是其捕猎方式:伏击时从树冠跃下,利齿精准刺入猎物的后颈而非喉部,伤口位置暴露了这位“刺客”的身份。快看,它们皮毛的云状斑块在油樟树影中溶解,仿佛具象的山岚。

同样善于攀爬的“金斑猎手”金猫是另一个树冠魅影。它体躯仅为家猫的两倍,与豹和云豹同列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民间称其“黄虎”,其体型虽小却性情凶猛。各地的金猫毛色变异很大,或黑或红或灰,小陇山的金猫则多为花斑色型,在竹灌丛中犹如移动的迷彩。当它从水青树的枝干跃下,爪尖带落的花絮,恰似一场微型降雪。

大灵猫名里带“猫”,属于灵猫科,却和上述三种猫科猛兽关系较远,它的体型更像一只带着狸花猫花纹的细长家犬。其昼伏夜出于溪涧边,夜行轨迹弥漫着神秘气息。月光下它舔舐流水,鼻尖沾湿的露珠闪烁如星。其雌雄都有香腺,分泌的灵猫香是“四大动物香”之一,与麝香齐名。有趣的是,其表亲椰子狸(俗名“麝香猫”)粪便中未消化的咖啡果可制成猫屎咖啡,而大灵猫的分泌物则是香水工业的顶级定香剂。

同为灵猫科的花面狸(果子狸),则以面部白色纹路得名。它也有香腺,但并不发达。苏轼“酒浅欣尝牛尾狸”的诗句,印证了它千年来的珍馐地位,而今法所禁,以护生灵。它喜攀上胡桃树,爪尖勾落的山果坠入湍流,随嘉陵江水漂向远方。

小陇山生长的珙桐。汪小凡

红腹锦鸡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山野常客野猪和灵猫科动物一样,也是杂食性动物,它的拱痕遍布山麓。作为家猪祖先,在天敌制衡不足的小陇山,具有爆发性繁殖力。泛滥的野猪种群结队觅食,獠牙掀起的泥土下,油松幼苗与真菌菌丝一同裸露,显示生态链失衡的隐忧。目前,野猪已被移出“三有动物”名录,国内部分地区开放限额捕杀。

而林麝的生存困境却令人揪心。这种体重不足10公斤的“跑酷高手”蹄端尖细,能跃上2米高枝,也能在峭壁上如履平地。雄麝腹下的香囊能分泌“软黄金”麝香,每克价超黄金,致使其野生种群从上世纪60年代的逾百万只锐减至90年代的不足10万只。更脆弱的是林麝的神经:尽管雄麝的獠牙显得颇为凶猛,其实它们胆小敏感。人工养殖中,一声突响可能引发林麝撞墙而亡的惨剧,于是养麝和取香成为技术与耐心的考验。小陇山曾多次记录到林麝的逡巡之影。

天空王者金雕的翼展劈开云雾。两米多宽的巨翅承载气流,俯冲时速逾300公里,利爪一击可碎小型猎物头骨,也可攫起较小的野猪和鹿类。作为顶级猛禽,它们的食谱惊人地广泛,却更偏爱小型哺乳动物,其中暗藏能量消耗的精算,这或许是其稳定繁衍的生存密码。当它掠过嘉陵江峡谷,翼尖阴影扫过岩壁的银杏,叶片如金蝶振翅,叶脉间还残留着侏罗纪的风声,时空在刹那重叠。

鸮,俗称猫头鹰,是与鹰、隼并驾齐驱的另一大类猛禽,在保护区内已经先后记录到了6种鸮。除了甘肃体型最大的雕鸮,袖珍可爱的领鸺鹠外,还有其他惹人关注的种类存在。这不,随着夜的低语,灰林鸮与红角鸮依次登场。前者体长40厘米,圆脸如满月,以鼠类为主食;后者仅一个多手掌大小,耳羽如角,主食昆虫,兼食鼠类,以“滴—滴滴”的规则鸣叫编织出夜间的森林摩尔斯码。它们都是生态平衡的有力协调者。

红腹锦鸡的霓裳羽衣舞是林间的火焰之诗。雄鸟蓬起金羽披肩,压低左翅高扬右翅,尾羽斜展若孔雀开屏。四月繁殖季,雌鸟在林下的浅坑中产卵,卵壳的浅黄色中带着一抹绿,与大果青扦落叶融为一体。

名字相似的红腹角雉长相全然不同,演绎着魔幻现实主义。雄鸟求偶时头顶的蓝色肉角突起,展开颈下的天蓝肉裙,两侧血纹恰似篆书“寿”字,故得俗名“寿鸡”。又因其啼如婴泣,被唤作“娃娃鸡”。最神奇的是育雏:它的巢建在树上,雏鸟孵出三日即敢从近十米高巢跃下,羽毛未丰却展翅如降落伞。

终章属于溪涧中的大鲵。这种古老的“娃娃鱼”体长近一米,皮肤能泌出黏液以辅助呼吸。虽被传说能发婴啼声,实则无发声器官,终生静默。它蛰伏在溪道岩缝,目睹过恐龙灭绝与冰川进退,亿年未断的血脉如今在保护区的清溪延续。当月光漫过溪畔的砾石,它缓缓爬向浅滩,宛如一位历史的见证者。

守护绿脉:平衡之道、科技之道、法治之道

近年来,小陇山林区和保护区的守护者们正以智慧与毅力应对挑战:对现代林业和保护生物学相关科学技术的不断学习和应用是守护的基础,将各种先进技术诸如远程监控系统、红外摄像系统充分引入并与巡护员形成立体网络是守护的手段,开展各类科普宣传和多部门联合专项行动以遏制不法活动的侵蚀是守护的决心。

2025年5月,《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决定》颁布,将“绿满陇原”行动纳入法治框架,要求“系统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人类正以敬畏之心修补与自然的契约。而政策春风中,小陇山绿脉也必能翠色常青。

永恒绿脉:生命互联的图景

从扭角羚踏碎枯枝的闷响,到红角鸮持续滴答的夜语,从林麝香囊渗出的气味,到金雕爪尖反射的寒光,从云豹踏过苔藓的掌垫,到大鲵静伫溪畔的默影,小陇山的生命故事,便是这条陇上绿脉蓬勃的心跳;而从麦积山石窟塑像千年的微笑,到护林员三代人接力的足迹——则是小陇山以包容万物的胸怀,编织着生命互联的图景。它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陇上绿脉”,更是中华文明与自然共生智慧的具象长卷。

当红腹锦鸡在红外镜头前翻动落叶,当紫斑牡丹在头二三滩中绽放新蕊,小陇山的每一次呼吸,都在为陇原大地注入生机,为长江黄河涵养清流。这条绿脉就是一个绿色的基因库,一座无墙的生命圣殿,静默地守护着万物共生。生命在此互联,岁月于此长青。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