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庆阳市西峰区后官寨镇司官寨村——菌菇飘香铺就富民新路

来源/ 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时间/2025-10-23 08:48:15

西峰区后官寨镇司官寨村——

菌菇飘香铺就富民新路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富贵 安志鹏

深秋的董志塬,山风已带着寒意,然而走进西峰区后官寨镇司官寨村食用菌产业园,一股热浪便扑面而来。烘干车间里,三台大型烘干机将朵朵鲜香菇的浓郁香气锁住;不远处的加工车间内,村民们手法娴熟,分拣着新鲜香菇……

“在我们这儿,香菇全身无浪费。”司官寨村高庄组组长王龙向记者介绍,品相好的鲜菇直接销售,菌柄可用于制作香菇酱,连最后的菌棒也能“变废为宝”,加工成生物质燃料和有机肥料。如今,司官寨村的香菇已走出黄土高坡,香飘四川、重庆、河南、陕西等地市场。

作为典型的城郊融合型村庄,司官寨村曾一度面临青年劳动力外流、产业基础薄弱的困境。农村产业路在何方?这道考题严峻地摆在村“两委”面前。

转机伴随庆阳市大力推行的“三元双向”循环农业模式而来。村党总支书记高虎带领班子赴省内外多地考察,结合村民原有种植基础,最终确定了集中发展食用菌产业的路径。

起初不少村民心里有顾虑,关键时刻,村党总支带头先干。

2022年村“两委”委员率先示范,动员赵坳、高庄两个村民小组有意愿的农户,通过自筹资金、自主建设的方式开展试点。当年便销售香菇600吨,户均增收超过1万元。这极大地提振了村民发展信心,也探索出一条“党组织引领、群众参与”的产业发展新路。

西峰区产业化中心副主任王永胜从市场角度分析了优势:“香菇适宜在25摄氏度以下环境生长。夏季,南方高温不适宜生产,我们这里正好适合种植。这种错季生产优势,为我们赢得了稳定的销售市场。”

良好的效益是最有力的动员。2023年,司官寨村在试点成功基础上,适度扩大规模,优化布局。群众自发新建香菇大棚170座,全村约20%的村民参与此项产业。

2024年,产业升级迈出关键一步。由村党总支牵头,采取“组级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投资+政府奖补”模式,建设了西峰区食用菌产业园。这座集研发服务、菌棒生产、养菌出菇、分拣烘干、冷链仓储、废棒处理六大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园区,基本实现了全链条闭环发展。园区年产能达菌棒500万袋、鲜品菌菇1000吨,可加工生物质颗粒燃料3000吨,年总产值突破4000万元。

如此庞大的产业体系,如何确保高效协同运营?司官寨村在实践中给出了答案——创新推行企业管前端、群众管中端、集体管末端的“三端三管”模式:引进专业公司负责菌种研发、菌棒生产和技术支持;群众通过自建自营、入股分红、务工投劳等方式参与生产;成立菌菇产业协会和组级合作社,统一对接市场、销售产品,并负责废菌棒回收利用。“这一模式明晰了权责,优化了分工,凝聚了发展合力。”司官寨村党总支书记高虎表示。

产业的蓬勃发展,更催生了链条的延伸与融合。司官寨村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新路径,开发了大棚观光研学、菌菇采摘体验等项目,打造多媒体展示区,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了解现代农业的奥秘。

西峰区同步强化政策扶持,针对大棚建设、菌棒加工、品种选育、冷链仓储、品牌创建等关键环节制定奖补措施。自2023年6月政策实施以来,已兑付补助资金2800万元,有力推动产业提档升级、延链补链。

产业兴旺的最终落脚点是富民增收。

在产业园的加工车间里,20多位村民正麻利地修剪着香菇柄。“剪一筐5元钱,手快的一天能剪20来筐!”76岁的王世礼老人和老伴儿一起忙活着,他觉得在这里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儿,每天能有百元左右的收入,很知足。

据王龙介绍,一个菌棒大约能产2斤香菇,按均价5元市场价格算,能卖10元钱。扣除约4元的成本,毛利润在6元左右,一个标准大棚一年利润能达到3万元。

这还不算完,废弃的菌棒被集中回收,加工成生物质颗粒燃料,每吨售价1000元,又增添了一笔可观的收益。据统计,司官寨村年产香菇3600吨,总产值达5850万元,带动了800余名群众实现就近务工,人均年务工收入超过8000元。

司官寨村的成功实践是西峰区食用菌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如今,全区已形成以香菇、木耳、羊肚菌三大品种为主导,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和食用菌产业园为核心引擎,辐射带动3个乡镇10个村协同发展的产业新格局。截至目前,全区食用菌总产量达6500吨,菌棒产量6000万棒,全产业链产值约2.4亿元。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