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兰山论语】“真情妙悟铸文章”

来源/ 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时间/2025-10-23 08:47:41

【兰山论语】

“真情妙悟铸文章”

张文博

2025年10月18日,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在深切缅怀这位科学巨匠的同时,不禁回想起2013年在北京大学举办的一场“科学与文学的对话”。在这场与莫言的跨界对话中,杨振宁谈到了“真情妙悟铸文章”的科学真谛。这是他一生科研实践的高度凝练,是对科学探索与人文创作共通精神的深刻揭示,对以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深刻启示意义。

“真情”是科学探索的起点,更是创新不竭的源泉。“真情”指对事业发自内心的热爱、执着与责任感。在杨振宁身上,这种“真情”体现得淋漓尽致。自青年时期,他便立志献身科学,远渡重洋赴美求学,在粒子物理与统计力学领域深耕不辍,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科学家。更为重要的,是他对科学真理的不懈追求,对祖国科技发展的深切牵挂。晚年的杨振宁毅然归国定居,积极投身祖国基础科研与教育事业,虽百岁高龄仍关注青年人才成长,用对科学的执着“真情”点燃后辈的探索热情。

“妙悟”是灵感迸发的瞬间,更是厚积薄发的必然。杨振宁先生曾阐释:科学研究中的“妙悟”,是长期钻研后的灵光乍现,而非凭空而来的幻想。基于对物理规律的深刻直觉与大胆质疑,他与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从狄拉克“秋水文章不染尘”的简洁风格中汲取智慧,破解量子力学研究难题;引入对称性所展现的数学之美,为现代粒子物理奠基……杨振宁既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思维,又精通西方物理学的严谨逻辑,这种跨文化的知识融合、思维碰撞,正是他“妙悟”频现的根基。在当今科技创新中,“妙悟”能力愈发重要。从新能源与材料科学的交叉突破,到生物医药与人工智能的跨界融合,唯有打破学科壁垒、积淀深厚学识,才能在关键节点实现从“0”到“1”的突破。

“铸文章”是成果固化的载体,更是创新传承的纽带。“铸文章”意味着将“真情”与“妙悟”通过持续努力与精雕细琢,最终转化为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或思想结晶。杨振宁不仅自己克服万难,“铸”出了影响世界的“文章”,而且通过教学、写作与交流,影响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青年科学家。“铸文章”代表着持之以恒的追求与创造,无论是科技自立自强,还是产业转型升级,都需要将创新思想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技术突破与产品应用。这需要科研人员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失败,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把每一个科学构想“铸”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科技兴则民族兴,创新强则国家强。新时代新征程上,让我们继承和发扬杨振宁等科学家的探索精神,以真情投入、妙悟创新、铸就精品,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智慧与力量。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