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丝路话语】1068号段为何成了诈骗“马甲”?

来源/ 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作者/ 吴睿鸫 时间/2025-10-21 12:23:16

□ 吴睿鸫

“尊敬的客户,您已成功订购某某某演唱会门票,请在15分钟内支付票款,超时订单将自动关闭。”前段时间,多位市民收到这样一条来自1068号段开头的短信。不少急于抢购热门演唱会、体育赛事门票的市民未加核实,便按照提示向指定账户转账付款,直至被拦在场馆门外,才发现自己被骗了。(10月20日央视新闻)

1068号段本是工信部批准用于企业信息服务的正规号码,因其广泛应用于快递通知、政务提醒等场景,天然带有“官方背书”的信任属性。诈骗分子正是瞄准这一特点,通过非法渠道租用或伪造1068号段,以“订单失效需重新付款”“票务系统升级补录信息”等话术,诱导消费者点击钓鱼链接或转账。

更隐蔽的是,部分诈骗信息还会附带伪造的购票平台LOGO、订单编号,甚至能精准报出消费者的个人信息,让不少人放松警惕。此前有受害者表示,正是看到1068号码发送的“官方提示”,才毫不犹豫按照指引操作,最终被骗走数千元。这种“借壳诈骗”的模式,本质上是利用公共服务号码的公信力“透支信任”,其危害性远超普通电信诈骗。

深入剖析不难发现,1068号段沦为诈骗工具,源于号码管理链条的多重失守。一方面,部分第三方短信服务商为追求利益,未严格审核用户资质,甚至允许“层层转租”号码,导致大量非正规企业乃至诈骗团伙轻易获取1068号段使用权;另一方面,现有技术监测手段对“伪基站”发送的虚假1068信息识别能力不足,加之诈骗信息多为“一次性发送、快速撤回”,给监管部门追溯源头增加了难度。此外,消费者对1068号段的“盲目信任”也是重要诱因,多数人默认该号码发送的信息均为正规通知,缺乏核实意识,这让诈骗分子有机可乘。

治理1068号段诈骗乱象,不能仅停留在事后打击,更需构建源头管控、技术拦截以及公众警示的全链条防御体系。首先,监管部门应强化对短信服务商的资质审核与动态监管,建立1068号段使用“黑名单”制度,对违规转租、滥用号码的企业从严处罚,切断诈骗分子的号码获取渠道;其次,推动运营商升级技术监测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识别虚假1068信息特征,实现“实时拦截、精准溯源”;最后,还需加强公众宣传教育,通过案例科普提醒消费者:无论何种号码发送的转账、补录信息,均需通过官方App、客服电话二次核实,切勿仅凭号码前缀轻信信息真伪。

抢票诈骗频发,1068号段被滥用,看似是通信领域的局部问题,实则折射出数字时代公共服务信任体系的脆弱性。公共服务号码的公信力,是长期积累的社会财富,一旦被诈骗分子玷污,不仅会让消费者付出沉重代价,更会损害政府与企业的信用形象。唯有以更严格的监管、更先进的技术、更普及的教育筑牢防线,才能让1068号段回归服务本质,让消费者在抢票、消费时多一份安心,少一份顾虑。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