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要学“对不对”,也学“美不美”

来源/ 作者/ 时间/2025-10-20 15:02:34
原标题:要学“对不对”,也学“美不美”(中国道路中国梦·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提起美术课,你会想到什么?

传统印象中,它或许是课程表上容易被忽略的角落,是被主科挤占的“边缘课”。今天,随着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愈发深入人心,美育不再是锦上添花的配饰,而逐步成为现代教育的“刚需”。美育发挥着滋养生命、塑造人格、启迪智慧的关键作用。在我的课堂里,美术是孩子们用画笔记录生活的生动实践,也是他们认识自我的一扇窗口。

何为教育?在我看来,不仅是要教导孩子们知道“对不对”,也要帮助他们认识“美不美”。从业伊始,其实我是一名语文老师,因为喜欢绘画而与美术结缘,偶尔兼任相关课程。起初,我曾简单地将美术视为一种兴趣的延伸,是让孩子们享受快乐时光的载体。但随着教学的深入,我日益发现,美育绝非停留在纸面上的技艺笔法,而是一种扎根生活的日常修养。文学诗词的韵律是美,哲学思辨的逻辑是美,数学公式的法则也是美。美无处不在,也无比重要。

一次偶然,我在朋友圈看到一幅医生肖像画,线条、色彩都不错,却总觉得少了些打动人的内核——那份职业背后的仁心与坚守。这让我深思,美术不仅是视觉的愉悦,更是内心的触动、情感的共鸣与精神的升华。拥有更深层的美学感受力和理解力,孩子们才会有更丰盈的精神世界,才能看到更辽远的天地,从而筑就更扎实的成长根基。正是这个想法,让我下定决心转为全职美术老师,去做孩子们的引路人,带着他们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为了弥补能力差距,这些年一有空闲,我便会去青海省西宁市进修学习,积攒下的火车票,一只手都已握不住。

我所任教的青海省祁连县,地处祁连山腹地。秀丽的山水风光、多彩的民俗文化是天然的美育富矿。我不把课堂局限于教室,而是常常带着学生来到户外,引导他们用双眼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再用画笔描绘出家乡的风土物候。渐渐地,孩子们开始用审美的眼光重新打量习以为常的世界,在平凡中发掘出独特的韵味与诗意。

念智多杰创作的《月亮升起来了》,将赛马场上热烈的篝火晚会,定格为民族团结的动人画卷;赵霖所画的《欢乐过年景》,把扭秧歌、敲锣鼓等传统习俗刻画得细致入微……有学生告诉我,以前觉得走到哪里都差不多,学了画画后才发现,这里居然藏着这么多不一样的细节。美术,既生动展现出家乡的独特魅力,也引导孩子们在绘画中了解自己的文化、表达自己的文化、热爱自己的文化。

更让我惊喜的是,美术打破了时空与代际的界限,传递出直抵人心的温暖与激励。今年5月,铁人王进喜纪念馆的工作人员联系学校,希望收藏班上一名学生创作的绘本《铁人王进喜》。我问这个9岁的土族小姑娘,为什么会想画铁人的故事?她的回答朴素而真挚:“我不小心被砸破了手,特别疼。后来想到王进喜被钻杆砸伤后,还是忍痛跳进泥浆里,觉得他真是铁人!我也要向他学习!”孩子的话语让我动容。相距2000多公里,相隔数十年时光,但这份铁人精神,却通过绘画的媒介,在一个孩子笔下完成了“接力”。

所谓教学相长,指导学生的过程,也常常为我打开新的视野,带我领略别样的风景。有一次,我布置了“寻找牛羊”的绘画题目。在我的脑海里,画面应该是牧民登高远眺,拉着平板车到处找。可孩子们笔下,却出现了无人机巡查的现代化场景。鲜明的对比,也启发我思考:艺术是扎根大地的,美术也需要更敏锐地感知时代脉搏,反映鲜活的生活变迁。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今年初,在县教育局支持下,我们发起了高中小一体化美育浸润活动,吸引了全县2/3的学生报名参与。由此,也可见美育的受欢迎程度。未来,我会继续深耕美术教育,让承载着丰厚文化与艺术情操的种子,在更多孩子心中生根发芽,助力他们成长为精神丰盈、全面发展的“追梦人”。

(作者为青海省祁连县青少年活动中心美术老师,本报记者曹继炜采访整理)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